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响应新时代思政育人要求,以“非遗”与“国潮”为双翼,系统构建“传艺传神传魂、共创共融共鸣、赋能赋形赋义”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统一。作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大后方中国画中的民族意象研究”(2022PY85)、校级基金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23SZZL02)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师范院校传统书法艺术传承与德育渗透课程实践研究”(202138sz)阶段性成果,探索出具有重师特色的艺术思政与产教融合新路径。
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传艺·传神·传魂
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融入艺术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传艺、传神、传魂”的层次化育人目标。
传艺:技艺传承中感悟文化逻辑。通过非遗技艺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与美学原则,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语境。学生在“做中学”中不仅掌握了技能,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
传神:审美体验中唤醒民族情感。学院注重从纹样、造型、叙事等非遗形式中提取审美元素,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审美追求,实现从“形”到“神”的升华。
传魂:价值内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传艺、传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将非遗中所蕴含的诚信、坚韧、和谐等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国潮创意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共创·共融·共鸣
学院依托书法学、艺术设计、新媒体等专业师资优势,将“国潮”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产教融合机制,实现“共创、共融、共鸣”的育人路径。
共创: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学院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创企业等社会资源,依托书画装裱、传统工艺等课程内容,共创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产品研发、文化IP打造、数字艺术创作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共融:学科交叉推动“新文科”建设。通过项目制教学,学院联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促进“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重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共鸣:情感共振强化文化认同。学院强调作品应具有文化感染力与情感共鸣力,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自觉传递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心入行”的育人升华。
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赋能·赋形·赋义
学院始终坚持“开门办思政”的理念,推动“非遗+国潮”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艺术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赋能、赋形、赋义”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赋能:提升素养与服务社会并重。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开发课程等,学院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为非遗传承与文创产业注入新生力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赋形: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学院鼓励学生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文化产品、展览展演、数字内容等具象形态,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影响力。
赋义:坚守文化主体性讲好中国故事。在产业化与传播中,学院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国潮”实践中不仅关注市场效应,更注重传递文化价值,使“国潮”成为传播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以文化人、以艺育心、以产促教,开启艺术思政新篇章
“非遗”与“国潮”的相遇,不仅是内容的创新,更是机制的革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形成了“教学做一体、课内外联通、产教社互促”的良好教育生态。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国潮”在艺术思政与产教融合中的实践探索,推动课程创新、实践拓展与产业对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让“国潮”创新成为产教融合的强大引擎,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贡献重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