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个摇篮。在重庆,随着高校科技人才队伍的持续强化,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走出“象牙塔”,迅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不久前,由重庆大学科研团队牵头攻关的“磁流变智能悬架系统”正式研发成功,并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实现产业化。这套系统能够通过磁场控制“磁流变液”,在固体和液体之间转换,实现不同程度的汽车减震效果。此外,它还可以智能识别路况,安排相应的减震模式。
重庆大学教授余淼说:“这项技术不光可以用在车辆的智能悬架上面,也可以用在光学平台减震,刹车制动,还有机器人的柔性关节等方面有非常大的用途。”
同样是高校技术成果转化,西南大学科研团队的“水产病害自动检测系统”也已投放市场。这套系统与普通饮水机差不多大小,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病原检测实验室,检验结果快速且准确。
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陈洁表示,实现了传统检测需要在专业检测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向养殖户现场自主检测的转变,且检测时间由半天缩短到1小时。
市科技局介绍说,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高校周边的创业孵化园区也持续建设。同时,依托 28所高等院校,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巩固提升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能力,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成果策源地和转化枢纽。
市科技局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处处长周艳表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引导,建设一批高质量校地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提高校地人才政策衔接精准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构建“科教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富治平 宋念念 特约记者 向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