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市生态环境局举行“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会上来自长寿区、永川区、璧山区和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就如何建设美丽重庆,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做了详细地介绍。
“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现场。
长寿区:固绿色发展之基 聚力打造标志性成果
据介绍,长寿区位于重庆东部,地跨长江南北,境内山水交融、江河纵横,近年来,长寿区锚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加快推进美丽重庆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目标,奋力做亮“幸福城市美丽乡村”长寿生态名片。
长寿区桃花溪通过国家水利部长江委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成功创建全国幸福河湖 。(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长寿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专项规划7类47个项目,建成56万亩长江岸线生态廊道,治理河道43公里,新建堤防护岸65公里,完成174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治30座小水电站生态流量,从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同时“关停并转”19家沿江化工企业,11个沿江码头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装置全覆盖,建成全国领先的危化品船舶洗舱中心和专用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码头。建全长寿经开区应急防范管理体系,守牢长江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永川区:紧随绿色发展旗帜 争当“无废城市”建设排头兵
永川位于重庆西部、长江上游北岸,是正在培育建设的市域副中心城市。
据介绍,永川区构建了一套“指挥体系”,根据“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明确了41项评估细则、54项任务清单,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
永川区兴龙湖美景。(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同时,聚焦工业板块,打造绿色低碳“新风尚”。永川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9家。完成35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占比达到96.85%。全区1800余家产废企业纳入固废动态信息平台管理,综合利用量达82万余吨,利用率90.3%。
下一步,永川区将持续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培育“无废”理念,努力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新格局。
璧山区:探索治理农村污水新模式 展现璧山和美乡村新风貌
璧山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试点,创新提出“三分三全”治理思路,即:将农村污水通过“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管”。
重庆大学现场服务指导。(璧山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据介绍,通过基层治理,将环境保护深度融入《村民公约》,大力推行“积分制”“院落制”,成功激发村民“共享、共管”的积极性,众多村民踊跃参与到农村污水零直排村的建设与管理。
同时,璧山区压实镇街责任,推行“建管运”一体化模式,将污水设施运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主体。
下一步,璧山区将在现有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探索农村污水“投、建、管、运”机制,在全区各镇街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进一步扩大治理成果,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首创土壤污染调查名录 为企业节约“真金白银”
重庆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创新出台“十条措施”,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大河沟水库。(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据介绍,目前建设用地存在过度风险评估、过度修复治理的情况,修复方案变更程序复杂,土壤污染风险治理措施不精准,影响了城市开发进展,为此改革针对管理流程进行简化。
一是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以风险筛选值作为修复目标值的地块,以及仅地下水关注污染物超标,但无饮用水功能、对人体健康也无影响的地块,不再开展风险评估。
二是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含量未超过相应规划用地类别管控值,且污染土壤方量小于1000方的地块不再编制修复方案和开展修复效果评估,只需针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自主修复合并编制一本报告即可,也不再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三是加强重点民生项目用地保障,实施分区分期管控修复,未污染的区域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和边界后,可先行开发建设。
改革实施以来,重庆高新区完成7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重点地块2个、一般地块2个、其他地块3个。相较改革前,一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报告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50%、40%、70%以上,其他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调查表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60%、90%、80%以上。
据了解,改革前地块调查费用需要近200万元,改革后只需不到40万元,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节约了“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