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高低连普遂,山川指点连涪恭。横斜下接行商路,夭矫偏多偃盖松。”在大足南山石刻,刻有古人何格非与张宗彦的唱和诗,诗里有这样的诗句。何格非是昌州知州,作为昌州最高行政长官,自然熟悉大足地理,诗中介绍说,南山脚下横亘着一条行商大道,向西连通安岳和遂宁地区,向东连通涪陵、重庆地区。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繁华无比的成渝古道——小川东道,也叫东小路。
小川东道墙景。(记者:余佳 摄)
小川东道,兴于唐代,盛于宋代。从重庆出发先后经过潼川府路、遂州、普州、昌州等重要州郡,盛极一时。至元代、明代,昌州、普州府路被取缔,“东小路”这才衰落。不过,因为它的距离更短,更为便捷,所以到明清以后,又被众多商人重新使用。
小川东道墙景。(记者:余佳 摄)
小川东道是古代社会从成都到重庆的交通干线,全长815里,经乐至、安岳、大足、铜梁、璧山(来凤驿)、九龙坡(白市驿)到重庆。该道路自唐代逐渐成形,到宋代达到鼎盛,十分繁荣。它对沿途各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大足境内该驿路长110里。
古代八百里加急务必送达,今朝八百里加急货畅其流。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一处名为回龙公路的驿站,静立在重庆市大足区大国路公路边,黄白相间的墙体灰瓦,朴实无华,全景小川东道驿路文化,浓缩在一面56米的墙景上,深得过往驾乘人员的喜爱。
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经过大足区交通运输委与大足区公路事务中心积极争取,大足区成为市级公路文化示范片建设试点区县之一。该驿站完全建成后,将作为一个集公路养护(应急物资储备、养护人员驻点)、服务过往群众(停车休息、购物便利、路况咨询、文化体验)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驿站投入使用。
小川东道墙景。(记者:余佳 摄)
靠近驿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融入公路“公”字的雕塑。“公”字右边代表着古道,左边代表着现代公路。雕塑蕴藏两层含义,一是展现古道崎岖不平,人们出行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随着时代的变迁,无数公路人不畏艰难,顶烈日、冒严寒,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开着小汽车出行,两者间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了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气节;二是诠释古老的驿道曾是商贸往来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现代公路的建设,则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象征,两者放在一起,展现出公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出公路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步入站内,左右两边各有一面墙景。左边的墙景描绘的是曾经途经此地的小川东道。古时候从成都到重庆有两条交通干线,一条为东大路,一条为小川东道。小川东道全长815里,从成都出发,途经龙泉驿、简阳、乐至、大足、铜梁、璧山(来凤驿)到重庆。自唐代以来逐渐成形,到宋代达到鼎盛,十分繁荣。元代以后,因交通重心移向东大路,小川东道渐趋衰落。右边的墙景上刻画着古驿站的大门和几匹快马,凸显出古道驿站的历史氛围。
小川东道墙景。(记者:余佳 摄)
公路驿站,作为古代道路重要的配套设施,一方面极大程度的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今天,描绘在墙壁上的图画虽然不是很光鲜亮丽,但是给人呈现出的古道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当初时代背景下特有的生活气息。古道承载着的历史厚重,仿佛在说,这就是小川东古道的味道——它在荒草中,在苔藓下,在石刻的古诗里……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是,通过古道与现代公路的对比,从古道到公路,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不得不承认,它已经离我们很远,远在南山石刻张何二人的唱和诗里。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亦让公路展现着现代的活力,能够让一代又一代深切感受到道路的升级换代为我们生活带来的跨越式的变化,共同构成了人类交通文化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