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巴渝文化 > 正文

双城五年记 巴蜀风情录 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

发布日期:2025-01-04 23:01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自古川渝被看作“一家亲”:历史同脉、文化同源、风月同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满5岁,巴风蜀韵也从“一家亲”变为“一体化”。根据最新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川渝两地文旅融合联动指数,较上年提高了30.8。一组组互动数据、一个个合作范例,不断打破边界,文化交融。跨越时空的“巴蜀龙门阵”,沿着5000年的历史脉络,抵达时间的新岸,又将开出什么样的“新花”?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一体化”!风月同天文同源

重庆是古巴国的所在,古代位于文化南迁的孔道,行商坐贾、舳舻千里,仅从孔道传入的石窟艺术,就流传千年。在大山大水之上,形成了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和大流通并存的格局。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金沙文化中,藏着大自然的神秘讯息。同处川江水系的天府之国,是农耕、水利、科教、文化繁荣的乐土。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地理同域、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两地如此相似、又各有千秋。老茶馆里,摆不完的新龙门阵;街边小店,火锅串串麻辣鲜香;繁华商圈,看不完的新潮时尚;古镇老街,慢悠悠的旧时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把巴风蜀韵,连缀成了一个让世界看见的大舞台,巴蜀文化不断出圈儿,形成传播力和影响力。5年时间,两地已组建文化等合作联盟36个,在全国率先于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实现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等等,“一体化”进程大步向前,同时温养着两地的乡愁和文脉,融入到那些“同与不同”的生活日常中,成为巴蜀文化的新故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具标志性的举措是:建立两地联动机制。文旅联动,效果尤为明显。川渝第一个文旅CP“宽洪大量”,由成都宽窄巷子和重庆洪崖洞联动,组成双城的新地标。2024年国庆节,洪崖洞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同比增长17.4%;宽窄巷子接待128.2万人次,增长8.6%,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文旅CP与所在地一起,形成两两联动,互相赋能、互相“带飞”。以洪崖洞所在的解放碑双圈为例:夜间消费规模全国第一、消费热度全国前五、客流量全国前十,而成都客流占了“大头”:每10个游客中,就有一个成都人。

联动!“IP”出圈“同游”火

漫步穿过青黛砖瓦的宽窄巷子,与老成都的记忆相遇。然后乘上高铁,一个小时后,“闪现”洪崖洞,看爬满山崖的吊脚楼,等待这座山水都市的夜景登场。双城穿梭,一日看尽长安花。宽窄巷子和洪崖洞两大热门景区,组成了“宽洪大量”文旅CP。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诞生的第一对文旅“组合”。携手“出道”之后,频频联动,产品互推、客源互送,不仅创造了超8000万元的旅游消费,也形成一个新的双城地标。时至今日,这个强强联合的顶流IP,依然还在不断的孵化运营中。洪崖洞所在的解放碑商圈,宽窄巷子所在的春熙路商圈,形成“双千亿”商圈的联动。2024年,这两个商圈又规划了新的合作项目14个,酝酿新的“双圈故事”。

由“宽洪大量”带头,巴蜀文化端出了一盘又一盘可口的“双城套餐”,形成了“川渝同游”的新业态。去年,有超1亿人次选择了这种旅游方式。它已然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之一。巴文化和蜀文化协同而成的区域文化“共同体”,在产业链上,释放出“1+1>2”的效应。这样的效应,不断释放在消费市场。而这些,也许只是一个开始。文化的“双城记”,要形成更为厚重的、城市的软实力,让处于城市中的每个人,收获美好。

巴蜀共有的文化记忆有很多,例如:川剧的味道,川渝人民最知道。作为川渝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川剧已在巴蜀传唱数百年。川剧的发展,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一环。两地为了保护这一文化传承,每年联手共办“川剧节”,还先后立法,把保护行动写进明文条例。一起搭台,唱好一台台文化“大戏”,形成巨大的合力。

共保护!巴蜀文脉薪火传

正式演出前,舞台上一桌一椅,旦角演员在化妆师的帮助下对镜梳妆。这是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推出的沉浸式城市旅游驻场演出《醉人的川剧》。整出戏分为麻辣川风、巴韵川情、技艺川彩3个单元,展示了耍花枪、踢出手、踢褶子、舞水袖、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活。“就是把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篇章式的川剧秀。”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徐超介绍说。

在成都,青春版川剧《嘿!白娘子》火了。“小青”踩着平衡车炫酷登场,“白娘子”变身为说唱歌手,四川人特有的松弛感,在经典剧目中融入新的元素,收获了一波新老粉丝。

川剧是川渝两地的文化纽带。川渝携手,在保护川剧上不遗余力,让古老的传承不断走上前台,在两地同时呈现出活态、生机。

这样的先河,不止一个。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是如此。重庆合川钓鱼山,阻挡宋元战争的战火长达36年。以钓鱼城为核心,川渝的各险要处曾营建一系列要塞,被称为“山城防御体系”。川渝两地正在联手保护这一遗迹,并联合“申遗”。川渝正在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每一次共同行动,都将为同根同源的巴蜀文化,打上时代的印记,礼乐浪漫,薪火传递。

当文化加上传承的“前提”、加上经济的“后缀”,就成为了推动发展的力量。如何完成动能转换?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重庆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江燕玲教授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两地建立起常态化沟通协调与多领域合作机制,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有机组合,形成了握指成拳、抱团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力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关于推进动能转换,她建议一是迭代协同机制,汇聚发展合力;二是做好融合文章,增强发展动能;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发展质效。要出台更多针对巴蜀文旅产业的优惠政策,培育更多具有辨识度的川渝联动旅游精品,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旅游新业态。相信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巴蜀文旅产业生态圈客源互送、游线互推、资源共享、市场共育、品牌共建的乘数效应将会更加凸显。

文有脉,行必远。生生不息的文脉,不仅赓续历史,更能塑造现在、看到未来。对巴蜀来说,在保护文脉传承的必答题之外,还须做“一体化”的附加题,形成澎湃的合力,打造区域文化的时代内涵,塑造区域发展的精神力量。以盛世修文的逻辑,书写“双城故事”,则:气象日新,人文蔚起。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吴静 李波 袁媛 李艺 陈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