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既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这一目标,重庆正落实国家和市级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其中就包括深化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在国务院“两新”实施方案里,钢铁被第一个点名, 来看《联播观察》记者在一家钢铁企业的走访。
岁末年初,位于南川工业园区的这家钢材企业又拿下一笔亿元大单,2万吨钢结构部件将发往1500公里外的越南,这也是企业首次实现东南亚出口。
越南HKT黄金城有限公司总经理HoangTrong Nghi:“鸿路钢构的产品精度高、质量好,以后会成为我们的长期供货商。”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七三:“加上这批货,我们2024年的产值可以达到45亿左右,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10%以上。”
钢铁是传统重工业,其发展高度依赖房地产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受“供强需弱”等因素影响,钢铁行业出现整体下滑,但鸿路钢构是如何实现逆势上扬的?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刘熙玲:“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出货单。2023年一直就是负增长的,然后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有转机了,在上升了 。”
转机出现在哪儿?记者跟随企业负责人走进工厂寻找答案。在这里,企业新购置的400百多台智能化生产设备全部上线开工,涉及钢铁生产的切割、涂装、焊接等多个关键工序。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客户经理李海龙:“基本上来厂里看了的客户,都会直接和我们签单,比如说越南客户亲自来厂里看了,他们就觉得很满意。”
满意度藏在细节里,透过此起彼伏的闪烁弧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钢结构生产最耗时耗力的工序——焊接。焊缝是钢板之间的结合部,它直接关系到钢结构的稳定性、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因此焊缝的质量非常重要。现在,320名焊接机器人是承担这份重任的主力。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焊工廖以波:“这个件大概是在1吨半左右。”
记者:“你一天能焊多少米?”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焊工廖以波:“100米左右。”
记者:“那机器人呢?”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焊工廖以波:“这肯定不能比啊,机器人至少500米以上。”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厂长胡光流:“这个是人工焊的,这个是机器焊的。”
记者:“对比还是很明显,机器焊的光滑度、平整度,还有连续性都要好得多。”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厂长胡光流:“对对对,质量和效率双提升。”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七三:“这就是我们搞改造、升级的根本原因。保证质量、保证进度、保证客户的满意度,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才能抢到更多的订单。”
设备换新、机器换人,换来了高质高效,换出了增量市场,但前前后后累计高达2亿元的资金投入,也一度让企业头疼不已。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七三:“采购设备必须要用现金,跑银行贷款跑了一年半,每个月都要还贷款的利息,大概在几十万左右,压力还是很大的。”
如何“解压”?一场政策“及时雨”来了。去年4月,国家七部委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重庆也随之出台相关措施和专项行动,发出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可叠加使用“红包”,实实在在支持企业“上新”。
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副主任陈洪:“第一时间我们派专人进行协调,发改委、经信委等相关部门争取到了4500余万元的中长期国债,第二方面在市级相关部门争取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补贴,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像钢铁这样的传统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建筑用钢的比重长期以来保持在50%以上,2024年工业用钢的比重,首次“追平”建筑用钢。
应对这样的行业新变化,鸿路钢构底气十足。搭上智能化的快车,企业将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特种钢材。未来,在工业厂房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展拳脚。
重庆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严七三:“我们计划采购1000台机器人,2025年产值达到50亿以上,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事实上,包括钢铁在内,大规模设备更新正在我市汽车、电子、航空等重点行业全面铺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4%,增速较2023年提高26.6%,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达31.5%。
市经济信息委规划投资处处长周杨:“我们将紧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到2027年,力争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为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吴国盛 肖洁 特约记者 王莹 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