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用好政策 > 正文

2025年五大抓手谋创新 重庆科技工作划重点

发布日期:2025-02-20 23:29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当前,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如何以科技创新支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重庆2025年的施工图上,“416”科技创新布局是重要的关键词。2月19日,全市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刚刚过去的2024年,同时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总任务,为重庆新一年的科技工作划了重点。

划重点!

2025年重庆科技工作的五大任务

2024年,重庆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2.6%、提高0.12个百分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居全国第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92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1296家,分别增长15.98%、19.3%。

2025年,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目标,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总任务,以强化支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导引,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推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打开新局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新提升、科技系统政治力组织力见到新气象。

重庆市科技局统筹与安全处处长史璇表示,将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主抓手,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重庆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核心。2023年7月召开的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重点提出“416”科技创新布局,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416”科技创新布局,即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其本质是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创新链,希望让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这之后,重庆高位推动、多方协同,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高能级科创平台,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等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关键引领

走进金凤实验室,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的主任医师许川,正带领团队开展肺癌领域的研究,主攻靶点发现和诊断技术的提升。他说:“在诊断方面,我们联合了四川省医院检验学科杨振宁院士这样强的背景,加上重庆这边病理方面的卞修武院士,形成了四川和重庆之间的学科优势互补。”

金凤实验室,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地带,是重庆布局建设的四大实验室之一。实验室2022年6月25日揭牌运行,截至2024年10月,已面向全球汇聚41个科研团队、400余位顶尖科技人才,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创新的重要引擎。2024年10月,金凤实验室举行年度科技成果发布,遴选发布了6项重点科技成果,涉及空间多组学技术及智算平台、人工智能病理诊断及药物设计优化等多个领域。 11月,实验室的细胞多组学平台建成投用,致力于为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打造,是科技创新体系系统重塑的重要组成。2024年,金凤实验室建设全面推进,嘉陵江、明月湖实验室加快筹建,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建成投用。与此同时,重庆启动建设2个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1个。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布局建设国家级、市级科创基地420多家。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力打造四大重庆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具身智能、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新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市级科技平台”。这样的表述释放的信号明显:加速布局新兴领域,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而有了平台载体之后,接下来的关键则是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重庆的做法,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转化。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在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研发的“窑筒体外红外扫描测温仪”已在工业生产一线投用。这款测温仪体积小、重量轻,具备自动监测、高温预警等功能,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回转窑是水泥重要的生产设备,我们这个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回转窑的温度,在它过热损坏之前进行远程维护监控,提高生产效率大概在15%到20%左右。”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董滔说。

在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一批涉及光纤多维智能感知、矿山安全全域监测、智能家居建设的新技术陆续投用。2025年,科研人员将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智慧医疗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陈结告诉记者,他们将进一步加强头部企业工程建设,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

2024年,重庆升级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超1700项,是2023年度的4倍。

2025年,重庆的目标是重点支持100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7.5万家、20家,全市研发投入强度2.73%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比7%,研发人员超过26万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突出科技攻“尖”,加快产业向“新”,促进生态更“优”。

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资源配置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政刚看来,这样的目标要实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是重要命题。他建议,一是要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通过"链主"企业出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答题模式,争取能够在"卡脖子"领域实施定向攻关;第二,重庆要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集群,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研发中试基地和共享实验室,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闭环;第三是要构建“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潜力领域,设立市级区级两级的产业创新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团队给予研发费用的后补助;第四是要大力实施人才的梯度培养计划,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领域定向开设“产业学院”,推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合作,配套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与跨境技术转移中心。

暖意萌动的早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2025年重庆科技工作的“五个新”,每一个“新”都是重庆以科技创新支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有力见证,每一个“新”里都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我们期待着,山城以全新之姿,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更动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