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和住房保障,是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两道民生大题。我市渝中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获得国务院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绩效考评通报表彰。今天的《联播观察》,去看看里面的创新举措。
渝中区金银湾184号,由三个相连的单元组成,大多是一室一厅、两室一厅,这里紧邻商圈,多写字楼,还通轨道,是理想的租房地。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房子,线路老化、没有物业等问题,让这个黄金地段里的“老旧小区”住不好住,租不好租。
渝中区石油路街道金银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石珂介绍:“片区有2/3的住房都是用于出租,尽管租金比周边市场价便宜几百元不等,出租成交率还是很低。”
2024年,金银湾184号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由财政出资对周边环境进行品质提升。鉴于这里大部分房屋用于出租,项目推进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顺势而为,探索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将这里集中打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具体做法为:本着自愿原则,由区城市更新公司从原居民处集中租赁其住房,引入专业的公寓管理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装修,随后投放市场招租,进行统一运营。
渝中区住房保障和租赁事务中心主任陈果透露:“政府财政就不需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有效地减轻了财政的压力。同时通过市场化运营,能够提升租赁服务的品质和运营管理的效率。”
“成片的,通过征收是一种重资产的投入,现在是更趋向一个轻资产运营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租赁的方式,大大地减轻了我们的前期资金投入压力。经过测算之后,我们大概在10到12年左右的一个投资回收期,跟以前相比大概缩短了一半的时间。“渝中区城市更新公司投资部负责人金鹏程介绍。
保租房房源筹集大致有“征、租、购”三种形式。征,即通过征收方式整体从原业主处,获得全部项目产权;购,即出资购买项目产权;租:运营方通过租赁方式从原业主处,获得项目使用权。相比之下,金银湾这个项目采取的“租”,资金成本和沟通成本更低,也更适合当地租赁房“插花式”的现有格局。
2024年初,当地住建委、街道、区城市更新公司、公寓管理公司,组织居民召开多场院坝会,讲解收房和回报政策。最终,首批30套房屋业主同意签约,以每套10万元的标准,进行入户装修。今年初,首批改造完成的样板间已经出炉,计划上半年推向市场。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整个翻新了之后的话,说实话还是有一点超过我们的预期的。现在是每个季度,都能收到公司向我们账户打的一个稳定的市场价的租金。”
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也正在进行,小区品相的改善将为保租房运营方提供较好的外部条件。而保租房吸引来的人流租客,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升区域价值。这两件民生实事看似各主内外,实则相互赋能。
公寓管理方、百瑞纪集团西南分公司负责人古涛介绍:“改造结束之后,我们不仅是要招商租客,还要对原来的原住民做一些社区服务管理的活动,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可以推动的方向。”
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这一项目的多方参与者,也就是:主导老旧小区改造的政府部门、保租房的相关运营方,还有当地居民都是潜在受益者。在各方均不额外增加成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超大城市治理中城市更新和住房保障这两道大题,提供了解题新思路。
市住房城乡建委住房保障处处长韦勇表示:“2025年,全市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示范项目。”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陈瑾昱 王雄伟 李峰 特约记者 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