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在四川宜宾举行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川渝在生态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从机制探索迈向协同立法、一体推进。
据了解,川渝两省市目前已签订131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落实148项重点任务。在水生态保护领域,双方开展协同立法,并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在琼江、铜钵河等5条重点跨界流域,协同实施超140个治理项目,还签订两轮次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时,协同制定了化工园区、页岩气开采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成效显著,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内23个跨界国控考核断面连续两年水质优良。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杨科军介绍,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全市74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9个渝入川跨界河流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连续4年100%达标。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川渝同步推进联防联控,联合开展秋冬季攻坚五大行动。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330天,PM2.5浓度下降8.4%。在“无废城市”建设上,川渝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共建,构建评估体系。重庆已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建成35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农膜回收率达95.79%。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邦平表示,将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优先、环境共保、风险共防,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成渝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畅 贺应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