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言之有物】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小芯片 大突破

发布日期:2025-03-04 20:49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以小切口呈现大发展,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推出特别策划《1眼上会 言之有物》。今天,来看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带来的小芯片,从航空航天领域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它经历了什么?

记者手中拿的这个芯片,叫作“感像一体化红外成像芯片”,它能帮助汽车在夜间精准感知各种复杂路况。这是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最新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说:“市面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包含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比如可见光成像芯片、激光雷达等等,但是这些传感器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雨雾天气和夜间的时候,容易出现感知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我们通过这款芯片研制成功的短波红外探测器,能够有效穿透雾霾和尘埃,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图像。”

记者聂莹说:“我查了一下,这个短波红外探测器常被应用在航天航空领域,应用很广泛,咱们把它用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最大难题是什么?”

史浩飞说:“对,这种短波红外探测器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遥感成像上,它可以提供地表详细的短波红外光谱信息,对于土地测量、植被变化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其芯片的核心部件主要是由铟镓砷材料构成,一个芯片的成本要十几万,抵得上一辆轿车的价格了,因此难以在民用领域大规模进行推广。所以我们就用硅来代替铟镓砷,由于硅的价格很低,像我们手机的摄像头它的主要部件就是硅材料,硅与铟镓砷的主要区别,在于硅对短波红外没有响应,而我们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用了3年多时间,开拓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我们在硅表面镀上一层超薄金属,实现了对短波红外的响应。相当于实现了铟镓砷材料的‘平替’,它的成本可以降低到几百块钱,目前,我们这款器件的核心指标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小芯片,大突破。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当前,新重庆正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期待,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落地,为发展助力。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梁浩楠 聂莹 李佳卓 洪志昳 袁梦 熊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