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巴渝文化 > 正文

重庆15位“非遗大师”入选“国家队”包括龙舞、狮舞、川剧、梁平癞子锣鼓、大足石雕等非遗项目

发布日期:2025-03-18 18:04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贺志灿的锣鼓队登上央视舞台表演癞子锣鼓。

刘能风正在制作大足石雕。

周合平正在扎制铜梁龙。(本栏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942人上榜,其中15位来自重庆的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其所覆盖的非遗项目包括龙舞、狮舞、川剧、梁平癞子锣鼓、大足石雕等。截至目前,重庆共有74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不乏我们熟悉的面孔,如刘能风、周合平、贺志灿等。近年来,他们不仅在非遗传承道路上未曾停歇,更通过新思维、借助新技术,持续推进重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拓宽非遗传播范围,将非遗传承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让非遗融入百姓日常。

这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体现在哪里?新时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应具备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我们不妨从这份沉甸甸的传承人名单中细探究竟。

享誉中外

大足石雕闻名40余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和旅游部在《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对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有如下要求:在该项目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并在项目申报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获得广泛认可。

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谭小兵说,传承人的“代表性”体现在他们应当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区别于一般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应该有一定辐射力,在行业中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新时代对非遗传承人提出了新要求,不仅会技艺,还要能传播。

也就是说,新时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要具备“一枝独秀”的能力,又要有“香飘万里”的担当,做好榜样、成为领路人。此次入选的15人中,就不乏这样的“双面手”。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能风,刻得一手好石雕让他名满天下。这只是他的一个身份,其另一重身份是“大足雕客”形象代言人。

作为大足石雕第十六代传人,刘能风成立了“刘能风石雕石刻工艺技能专家工作室”;作为大足石雕艺术向世界传播的文化使者,他多次代表国家到世界各地进行石雕技艺传播和展示,作品成为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艺术馆馆藏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能风不仅自己持续精进技艺,还毫不吝惜传授技艺,培养石雕传承人。在他的引领和传承下,大足石雕的从业者已从最初的数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万人,他亲自带的300余名徒弟中,不少都是能工巧匠,有3人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大足石雕已成为当地农民创业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从以前的家庭作坊升级为产业园,年产值达2亿多元。

推陈出新

铜梁龙灯彩扎不断创新焕发生机

当下,非遗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若要获得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必须熟练掌握更多传播技术和手段,比如通过制作具有吸引力的媒介产品,以当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传播。

近年来,各个非遗项目、行当中都涌现出一批锐意创新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主动对接市场,在传播形式上探索出了新理念和新路径,以全新的表达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破圈传播。

作为铜梁龙灯彩扎第三代传承人,周合平虽然深谙传统技艺,但他又不满足于简单地复制与延续。为了提升工艺水平,他长年专注于文创产品的研发,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国庆联欢晚会龙舞表演时,他大胆尝试新技术,研制出了能够瞬间变色的大蠕龙;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周合平再次挑战自我——借鉴卡通手法重新设计龙头造型,线条简洁流畅、表情生动活泼,一经亮相便广受好评,成为庆典中的一大亮点。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周合平成功赋予了铜梁龙灯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乙巳蛇年春节,重庆铜梁的国家级非遗龙灯龙舞队伍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为全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这次,周合平加宽了龙身,首次贴上了大量反光镜面材料。龙身里的灯组一亮,透过镜面材料整个龙身晶莹剔透,显得格外灵动。

在除夕夜的央视春晚舞台上,10条铜梁龙在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伴着铁水流星舞动,与壮观的重庆两江夜景共同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薪火相传

梁平癞子锣鼓进学校社区企业

文化和旅游部在《通知》中明确规定传承人“在该项目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非遗传承,最终离不开“传承”二字,那么作为“国家队”人选,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路上,又有何新招呢?

作为梁平癞子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贺志灿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起初,贺志灿自掏腰包购买乐器,腾出家里的堂屋当教室,免费教学。刚开始效果还可以,但慢慢地,孩子们觉得枯燥,学几次就不来了。

“要让更多人接受这项技艺,需要创新。”贺志灿说,传统的癞子锣鼓曲目都是坐着打,几乎没有身体动作,比较呆板。

为了提高趣味性和观赏性,贺志灿在癞子锣鼓奏中,加入了说唱环节,增加了新手势、身形动作。“表演时,甚至可以跟着节奏,变换队形,这样既不失传统风韵,又增加更多有趣的元素,主动报名学习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在走访梁平民间老艺人、收集传统曲谱的基础上,贺志灿还编写了100多首现代曲谱和癞子锣鼓教材,让癞子锣鼓更简单易学。

为了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种传统民间乐器,贺志灿还联系梁平区礼让镇来宝小学,将癞子锣鼓纳入学校的音乐课程。

“癞子锣鼓讲究‘心口手三合一’,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帮助。”贺志灿介绍,来宝小学在他的带领下,基础班、传承班、精英班办得风生水起。

可贺志灿仍不满足,他要将传承的范围扩大,接连到幼儿园、中学、消防救援支队、社区、企业义务教学。“只要有人学,我就去教。”贺志灿很执着。

如今,贺志灿的学员数量从曾经的2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1万多名,他所在的梁平礼让镇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癞子锣鼓的传承基地;他的锣鼓队还走进中央电视台、《中国达人秀》,并在湖南、陕西等地的大赛和展演中获得大奖。

重庆市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共15人)


姓名 民族 代表性项目名称 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
冯广香 土家族 南溪号子 黔江
贺志灿 汉族 梁平癞子锣鼓 梁平
何建勋 土家族 秀山民歌 秀山
梁志春 汉族 龙舞(铜梁龙舞) 铜梁
毛云锋 汉族 狮舞(高台狮舞) 彭水
黄荣华 汉族 川剧 市川剧院
陈永霞 土家族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酉阳
潘光正 汉族 四川竹琴 市三峡曲艺团
马光华 汉族 四川清音 市曲艺团
曾令弟 汉族 四川评书 市曲艺团
刘能风 汉族 石雕(大足石雕) 大足
周合平 汉族 彩扎(铜梁龙灯彩扎) 铜梁
肖文桓 汉族 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 荣昌
赵时碧 汉族 针灸(赵氏雷火灸) 渝中
朱怀宇 汉族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