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三月,万物复苏。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镇大溪村,一位老人悠闲地在院坝里晒着太阳。老人虽已9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记者上前与其攀谈,竟意外挖掘出一段“你抗美援朝,我养你终老”的感人故事。
耄耋之年忆峥嵘,光荣!
老人叫冉友禄,20岁参军入伍、抗美援朝。
“我主要负责通信保障。”
“我们的排长在战场上拉电话线时,一溜子弹打来,他牺牲了,我们忍着眼泪继续拉电话线,没有一个人逃。我们的任务就是保障前线的通信!”
……
讲起往事,冉友禄神采飞扬。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每一场战斗,记得牺牲的每一位战友,也始终记得自己的作战任务。讲到激动时,他拿起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鸽子”(“和平万岁”纪念章)以及抗美援朝纪念章,然后手握纪念章,嘶哑地唱起那首热血的歌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7年儿媳照顾之情,感动!
在冉友禄和记者忆往昔时,二儿媳何芳玲一直在旁照料老人、打理家务。
冉友禄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殊不知何芳玲亦是英雄。
冉友禄有3个儿子,不幸的是大儿子12岁早逝,二儿子39岁病逝,小儿子也早早离去。丈夫离世后,何芳玲便主动扛起责任,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冉友禄整整27年!
“丈夫生病,欠下一堆外债,家里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娃娃,小叔没几年也意外去世,我如果不顶起,这个家就真的垮了。”何芳玲一边说,一边端来热水,熟练地帮公公剃须净面。
据何芳玲讲述,丈夫和小叔刚去世那几年,公婆身体都还不错,为了生计,也为了还外债,她把两个孩子留在老家,独自外出务工。没钱没人脉的她,靠着勤快和一点点商业头脑,在广东经营起了一个制衣小作坊,有了点积蓄便在老家为二老砌了新房,硬是把这个家给支棱了起来。
“丈夫去世时,我还没30岁,有很多人劝我趁年轻改嫁,我想人活着得有所坚守,抓紧时间赚钱养家、照顾好公婆和孩子才是要事!”何芳玲的讲述很平淡,眼神却无比坚韧。
随着孩子长大、老人老去,2017年,何芳玲决定返乡,好好照顾公婆和孩子。2018年,借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何芳玲把自家11亩坡地全部种上了柑橘,生活日渐红火。2022年,婆婆离世,公公冉友禄不愿去政府安排的养老院,何芳玲顺着他的心意,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
“上半生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下半生儿媳保我生活顺心无忧。”说起儿媳这些年的付出和照顾,冉友禄感动满满!
“作为儿媳,我有赡养他的义务;作为母亲,公婆在我外出打工时悉心照顾了自己的孩子,我有照顾好他们的理由。更何况公公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我有照料好他的使命和责任!”何芳玲如是说。
【记者手记】英雄惜英雄,人间重晚晴
春回三月,长江的春潮在远处奔涌。96岁抗美援朝老兵紧攥着纪念章,嘶哑却铿锵地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儿媳在一旁忙个不停。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七十年前他守护家国于鸭绿江畔,而她毫无怨言地守护英雄于巫山深处二十七载。我触摸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战场,一个是在隆隆炮火中架设电话线的生死作战,一个是在命运重击下维系家庭的“孤勇长征”。
两位勇敢的“战士”在长江畔的农家小院相遇,成为最动人的时代叙事:当英雄的相册逐渐泛黄,总有人用平凡的坚守将其擦拭如新;当历史的宏大叙事归于沉寂,总能在人间烟火里听见永恒的回响,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精神最坚韧的传承——不在纪念碑的铭文里,而在代代相传的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