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当前,重庆持续拓宽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项目的准入范围,民营企业投身新重庆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轨道交通18号线是国内首批采用PPP模式,由政府、央企、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投资建设的项目之一。参建企业棪创科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元化的投资视角是民营企业参与项目的一处优势。以被称为“列车4S店”的车辆段为例,需要较大规模用地,进行车辆的检修和停放。而民营企业从城市空间利用的角度提出,采用TOD模式,在基地上一体化开发商业、公寓、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为18号线金鳌寺车辆段预留盖板面积16.78公顷,大幅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棪创科技CEO、林同棪国际(中国)董事长杨进说:“既保证了我们车辆的日常维护和检修,也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更新,更好地利用土地提供保障。这种项目在民企里面,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从原来简单的甲乙方的关系变成了共同谋划,探索未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
在产业共建、社会事业等领域,也有民营企业的身影。去年,重庆各地各部门晒出多批次的国企民企协同发展项目和投资机会清单。民企重庆新狮体育就瞄准了位于大渡口区的双山体育运动消费综合体,投资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大型体育公园,计划今年下半年投用。
重庆市大渡口区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蒋凌云介绍,民企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促使项目在功能布局、业态规划上更贴合消费者实际需求,融入更多时尚、潮流元素,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体育消费场景。
重庆新狮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黄美林透露,希望体育公园这个项目能够作为一个新的地标,能够把体育产业激活起来,“我们对这个项目还是挺有信心的”。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民间投资增速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重庆又持续释放以政策加码驱动民间投资的信号,提出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两重”“两新”项目和城市建设发展,拓展民营企业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霞表示,在AI、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对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和要素保障,全面增强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恋 张骏凯 梁浩楠 特约记者 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