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遇事找法 > 法律科普 > 正文

老太沉迷网购“古董花瓶” 警方:五招即可识破“古董盲盒”骗局

发布日期:2025-03-28 15:40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人家都有鉴定报告的,还能骗我这个老太婆?”日前,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民警快速反应,成功劝阻一起以“低价购古董”为名的网络诈骗案件,避免群众遭受高额经济损失。骗子以“抽奖式购物+高价鉴定费”实施精准诈骗,专盯热衷收藏的中老年群体。九龙坡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切勿轻信网络“捡漏”噱头,谨防掉入“鉴定费”陷阱。

微信图片_20250328112655.jpg

3月中旬,石坪桥派出所接到市民丁先生报警,称其母孙女士近日在某网络平台结识了“古董卖家”,被“几十元买古董花瓶,中奖可转手赚几十万”的话术蛊惑。对方声称花瓶有一定几率为明清真品,但需缴纳近两千元一次的“专业鉴定费”,且费用不退还。

“我妈已经买了四五个花瓶了,光是鉴定费都要交接近一万元!”丁先生焦急表示,家人多次劝阻无果,甚至引发激烈争吵。“她说视频里专家都说是真的,我拦着她就觉得我不孝顺。”最终,丁先生选择向警方求助。

民警上门劝阻时,孙女士正在家中把玩着网购来的“古董花瓶”,爱不释手,“我这几天听了专家的课,我感觉我这次淘到‘宝贝’了!”面对民警的普法教育,孙女士起初仍半信半疑:“人家都有鉴定报告的,还能骗我这个老太婆?”

民警随即翻看孙女士的聊天记录,发现所谓“古董卖家”没有正规的销售资质,实则销售做工较差的仿古工艺品。“您看这个花瓶的瓶底,就算我不懂古玩,也看得出来这是现代工厂的流水线的印记。”民警捧起花瓶,向孙女士指出这其中的“漏洞”:“这个成本价可能就10来块钱,加上运费都能赚你一笔,你去正规的工艺品市场,同样的价格可能做工还更好!”

经过半小时耐心劝导,孙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陷入骗局,当场删除了对方所有联系方式,表示一定不会去花钱做所谓的“鉴定”。

民警也借相关案例向孙女士揭秘了这一类诈骗套路是如何引诱收藏爱好者上钩的:首先以“清仓甩卖”“海外回流”等噱头,用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低价吸引受害者,但收到的商品多为劣质仿品;当受害人收到不值钱的仿品后,在强调“高几率真品”“限时限量”,利用中老年人信息差,暗示“不买就是错过财富自由”;而在所谓的鉴定过程中,对方要求缴纳“鉴定费”“证书费”“拍卖保证金”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伪造鉴定报告、专家视频连线等假象,直至受害人榨干积蓄。

对此,九龙坡警方提示,五招识破“古董盲盒”诈骗:

警惕“天上掉馅饼”

所有声称“低价捡漏”“高价回购”的古董交易均涉嫌诈骗,尤其是要求预付费用的。

查验机构资质

国家认证的文物鉴定单位名录可通过文旅部官网查询。

拒绝私下交易

买卖古董应在正规交易平台或实体店铺完成,涉及金钱往来务必通过银行转账并留存凭证。

子女加强关怀

多与长辈沟通收藏风险,定期帮助其清理陌生好友,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

保留证据及时举报

如遇可疑交易,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