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精防医生吗?他们的全称叫作精神卫生防治医生,是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和治疗的医生。
桂英说,她不仅仅是精防医生,而是要成为患者及其亲属的朋友,化作一缕阳光,以深入心灵的沟通和关怀,让行走在痛苦边缘的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让他们有尊严且幸福地活着。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著名医生爱德华·利文斯顿·特鲁多的名言。涪陵区马武中心卫生院精防医生桂英全心全意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恰似这句名言的生动注脚,被称赞为守护全镇精神障碍患者的“最美精防卫士”。
五旬“接棒”精防医生
专业知识考试获高分做患者家庭“知心大姐”
今年55岁的桂英是土生土长的马武镇人,19岁时,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一干就是31年。
5年前,已年过五旬的桂英因工作调整,成为卫生院的一名精防医生。“刚接手这项工作时,想到印象中那些精神病人伤人事件,我内心充满了不安与迷茫。”桂英说。但她没有退缩,因为她从小生活在这里,目睹精神病患者家庭的无助和痛苦,她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桂英接手精防工作后,将病人的纸质资料与系统信息重新核实查对,将患者的基本情况熟记于心。因精防工作的特殊性,光有一腔热忱还不行,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且定期参加全区组织的精防专业知识考核。于是,桂英就开始“啃书”,白天晚上都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用最短时间熟读掌握精神卫生法及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第一次就考了82分。此后,桂英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全区前列,最高考了96分。
通过考核考试只是从事精防工作的“门槛”,真正要胜任这份工作,必须躬身力行。桂心决定从“心”出发,走进精神病患者群体。
拉近心灵的距离先得从走进家门开始。桂英定期对全镇精神病患者家庭进行入户走访,她设身处地为患者及家属考虑,每次上门都不穿白大褂,除了询问病情和服药指导,还对他们真心以待、共情同理,从心理上给予关怀和帮助。
均田村的一位患者母亲让桂英印象深刻,其儿子因工作不顺患了精神分裂症,母亲忧虑儿子的病,才40多岁就已经满头白发。“同样是母亲,我感同身受她的痛苦,一句温暖鼓励的话语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帮助。”桂英说,这位母亲经常和她在微信上交流倾诉,她都不厌其烦地进行开导安慰。
“你媳妇怎么不在家?”“她都是在坡坡上,一天不回屋。”……一次简单的对话,让桂英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了石干村的一位疑似精神病患者,最后经诊断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也正是这一个案例,让桂英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不送医,不吃药,两个孩子没有母亲照顾也很可怜,一家人都生活得很苦。”桂英说,因介入及时,现在这位母亲坚持服药随访,病情得到了控制,家属很感激,她也感到欣慰。
退休在即有“心事”
牵挂精神障碍患者群体 呼吁社会共同关爱
桂英体谅患者家属的痛苦不亚于对患者的关注,“患者发病的时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痛苦和折磨留给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的家人更需要情感支持和关心。”桂英说。
桂英参与了几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紧急送医情况后,她对患者家属的同情更加深切。因送医救治申请单的办理流程复杂,每每患者病发,患者家属在刚经历了急风暴雨般的担忧恐惧后,还要去走流程办理送医手续,这对患者家属身心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此,她决定为这个特殊群体做更多的事。
在桂英的积极协调下,确定由村上的综治专干统一办理送医治疗申请单,最后在她这里收尾。患者家属不用再跑腿,帮他们减轻了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她还建了两个微信群,一个是平安、文卫、民政、派出所相关人员以及镇村干部和乡村医生都加入进来的工作群,便于协同联动,同时发布提醒信息;此外,她还建了一个患者家属群,接受家属咨询。
“桂医生,你放心,我现在坚持吃药,各方面都很正常,我还能自己回家。”近日,精神障碍患者刘婆婆到卫生院参加体检,专门去和桂医生打招呼,老人的状态让她放心不少。
除了刘婆婆,其他精神病患者亦如此,只要到医院都会去和桂医生寒暄家常。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语言背后,是桂英和患者的双向奔赴。
“如果只是做一名精防医生,我的工作就是走访、发药、送医,但如果要做好一名精防医生,就需要用心去做,带着感情去做。”桂英说。5年来,桂英用自己亲切的笑脸、温暖的问候走进了每位患者的心中,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近几年,在桂英以及镇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马武镇精防工作面访率、规律服药率、疑似患者排查率均名列全区前茅,辖区内未发生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有力地维护了当地的平安和谐。
看着患者慢慢好转、逐渐适应社会,桂英是幸福的,但她有一桩心事,那就是还有8个月的时间,她就要退休了。
“就算退休了,如果患者找到我,我还是会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希望自己能站好最后一班岗,也希望后面的精防工作者能一如既往把这个特殊群体照顾好。”桂英说,她同时也呼吁社会能够一起尊重、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