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遇事找法 > 法律科普 > 正文

重庆瞭望|以法之名,守护好这条新商路

发布日期:2025-11-24 09:11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3年,一位货主将19吨泰国榴莲运往中国销售,但由于跨境运输问题导致榴莲开口,最终引发各方法律纠纷。

11月21日,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在重庆开幕。论坛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深化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法律、规则、标准对接,破解贸易“加速”、法律“掉队”难题,让类似的“榴莲烦恼”不再发生。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持续繁荣——双方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方贸易额达9823亿美元,比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之初增长了17倍。

在这一背景下,双方如何减少法律摩擦助力经贸发展?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现代商业丝路的起点,又该如何发挥优势,助力双方法治合作?

11月21日,渝州宾馆,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目前,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随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以下简称“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这一覆盖超过20亿人口的市场,将为全球贸易注入更大确定性。

但日益紧密的经贸与人员往来,也对规则衔接、争端解决和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快速发展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带动物流与投资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合同、信用证、知识产权等多法域纠纷。所以,加强区域内法治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促进区域规则“软联通”。现在虽然正值冬天,我们却能吃到新鲜的马来西亚榴莲,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也能看到中国的苹果。普通人实现“水果自由”的背后,除了物流与冷链技术的进步,最重要的是区域规则的“相向而行”——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落实原产地规则,简化贸易手续。

每一次区域合作的跃升,都离不开规则的托举,只有统一“游戏规则”,合作阻碍才会更少。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再上台阶,各国就要齐心协力解决制度壁垒,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在经贸投资、商事金融、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领域,制定清晰、统一规则,让规则为经济一体化保驾护航。

提升法律服务“硬保障”。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法律服务水平,最直观的就是企业法律服务。2021年,重庆某企业前往马来西亚投资了一个超百亿元项目。由于是跨国投资,且投资额巨大、周期长,涉及的法律风险点比较多。中豪律所团队接手后,通过尽职调查、交易架构设计、拟定交易文件并全程参与谈判,为该企业有效把控了各环节的法律风险,使得项目顺利推进。

当然,除了最直接的企业法律服务,提升法律服务水平还要“多条腿走路”。比如,借助全球数字化机遇,建设数字法院,优化区域内案件审理和司法管理;建设区域内国别法律数据库,用大数据破解涉外审判中的法律适用难题,实现有法可依;加强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解决企业难题和贸易纠纷等。

增强法治文明“交流度”。各国法律不同,即便是对同一事物,规则标准也有差异。以水果为例,在中国—东盟自贸区里,同一水果的包装标准,各国在认定上就存在差异。这说明,各国要增强交流,从而减少误解、增进共识。

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让定期交流成为一项“规定动作”;可以制定议程,鼓励各国的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仲裁员等带着“疑惑”交流互访;可以提前对接重大项目、经贸活动,通过实时交流减少过程中的法律误解。

11月21日,渝州宾馆,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现场。图为签约仪式环节。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862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这彰显出双方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要当好中国与东盟法治交流的“门户”和“纽带”,用好先发优势,以法治力量助推经贸发展。

深化“订单式”培养,贡献人才力量。人才是法治合作的根本。此次论坛上,印度尼西亚嘉宾指出,“3.0版升级议定书”新设了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条款,这要求法官们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审理相应纠纷。从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的扩大,相应法治人才培养将显得更加迫切。

在这方面,重庆有先发优势。2010年,中国一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在重庆设立,十多年来积累了人才培养优势;除此外,西南政法大学依托自身优势,培养了面向东盟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近4000人。未来,重庆要在前期基础上,针对贸易新形势,做好两个方面的“点对点”培养——点对点与各个国家合作培养法治人才,点对点针对新兴贸易领域培养法治人才。

充当“可信任”角色,贡献仲裁力量。仲裁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双边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论坛上,重庆仲裁委员会(重庆国际商事仲裁院)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5国的仲裁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而自2024年运行以来,重庆国际商事仲裁院的涉外仲裁裁决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承认与执行,涉外案件标的金额累计逾100亿元。

这说明,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扮演着“可信任”的仲裁角色。面向未来,作为中西部首个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城市,重庆要进一步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持续深化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仲裁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对外开放贡献法治力量。

发挥“衔接者”作用,贡献担当力量。自2019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重庆在中国与东盟法治交流中一直发挥着“衔接者”作用,推动论坛从单纯的法学教育交流,迈向全方位的法治合作,为双边经贸发展赋能。

未来,重庆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彰显在服务国家大局、深化区域合作中的战略担当。比如,优化完善交流平台,让中国与东盟的法治交流结出更多成果;做好成果转化,把论坛上的“金点子”、好建议落实,服务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持续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牵头做好企业法律知识普及等公益性活动。

7月10日,首趟“东盟快班”回程班列在沙坪坝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转,标志着这条贯通欧亚的物流新通道实现双向对开。通讯员 郭晋 摄/视觉重庆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命运与共。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命运与共的历史大势,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选择。

中国好,东盟受惠;东盟好,中国获益。随着“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中国与东盟国家连接得更加紧密,各方要不断筑牢法治合作根基,用法治这一“最大公约数”,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现代商业丝路保驾护航,让法治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繁荣稳定的“关键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