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体育比赛能点燃多少经济火花?从参赛观赛到周边产品,从深夜食堂到商圈流量,这不仅是一场消费的狂欢,也是一条产业链的出圈儿。对于正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庆,已经看到了其中的潜力。根据最近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重庆开展体育促消费活动179场次,间接拉动消费29亿元。面对规模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体育将如何承载起更大的期望?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体育热潮点“燃”山城热情
中国从来不缺球迷。重庆的看球氛围,更是以热度爆表而闻名。比赛还没有开始,比赛地的站台已经被球迷们的热情点燃。重庆今年专为中甲联赛铜梁龙主场比赛,开通了“主题地铁专列”。从下午迎接球迷,到赛后送球迷离开,无缝衔接璧铜线与地铁1号线末班车。服务上面面俱到,足球的氛围感从场内延伸至场外,跌宕起伏的一声声“雄起”,与山城的宠粉热潮一起,被刻入了夜空,留在了球迷心底。

足球只是撬动体育消费的一个缩影,包括还有马拉松、路跑、骑行等等,这些“大众参与度广泛”的体育活动,背后都是一本厚厚的经济账。最直接的是“流量”,包括:比赛带来的人员流、文旅带动的资金流、传播产生的数据流······等等。而更大的效益在于:城市的营销和推广,“因为一场赛事,爱上一座城。”成为体育消费最终的落脚点。

2025重庆马拉松带动“重马消费月”,参与商家超过2000家,接待游客511万人次,拉动消费36亿元,同比增长5.71%。今年上半年,全市举办区县级以上体育赛事共789场次,176万人次参赛,3亿人次通过线上和线下观赛,间接拉动消费达117亿元。

目前,重庆各区县已形成“各个有品牌、月月有赛事”的体育消费格局。以赛兴城,正在不断收获果实。同时,这条长长的产业链上,包括运营、服务、装备、文创、传播等,已形成综合性产业链。只要赛事不断,蛋糕越做越大,链条之上都能不断受益。

通过创新的消费场景,推动产业链升级,促进多产业融合,进而产生“1+1大于2”的结果。今年现象级的“苏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重庆也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国家发改委7月末发布《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重庆际华园极限运动小镇,作为“体育+旅游”的创新场景入选。

体育场内的精彩,与体育场外的联动,实现了从单一的“运动消费”向多元的“场景消费”跃升。这些新消费的增量,对整座城市都有着“倍增器”的效应,体育与城市双向赋能,正在打造城市的“下一张名片”。

“体育+”新场景 解锁新消费
重庆的高山峡谷、河滩江岸,有着无数天然场景,可以让人们以各种方式飞过低空。南川金佛山178环线串联起了一系列极限运动的场景。第二届航空运动邀请赛,集聚了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数十位极限运动选手。他们从高空纵情一跃,如飞鸟般掠过,随着吹过山谷的风,在苍翠的山峦划出优美的弧线,吸引着所有想要飞翔的心。

曾经小众的空中运动项目,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2025重庆低空飞行竞赛季,时间长达三个月,预计将带动关联消费超20亿元。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国首批“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重庆位列其中。在重庆勾勒的体育经济版图中,各种特色体育项目,正在帮助各地文旅资源二度出圈,迎来体育之外的新流量。

盛夏是亲水的季节,重庆多地都有亲水的赛事。璧山区三担湖的桨板嘉年华请来了专业教练,游客们在指导下尝试第一次踏上桨板,解锁夏天的新体验。随着“体育+”不断突破边界,更多体育产业,如:培训机构等,也开始披挂上阵。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让人们实现了从“看一看”到“试一试”的嬗变,这些都是体育消费新的土壤。

重庆正在致力于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今年推出的“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一系列创新场景,与户外产业深度融合,带来新的消费热潮,文旅消费成为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重庆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6%,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11.9%。

体育是极具感染力的通用语言,能影响带动更多的人。中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人口占比中已超过37%。重庆这一比例更高,达到47.65%。如何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需要的是增加供给。

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的总数,已达到484.1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重庆的体育场地数量,也已增加到19.0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1平方米,超过全国水平。体育正在迎来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升级,构建全民健身的氛围和体系,从而撬动体育消费盘中“最大”的——人口基本盘。

体育正当“潮” 锻炼正当时
火遍网络的达人教练,自带节奏感。上千名重庆人,在知名健身教练刘畊宏的带领下,一起感受挥汗如雨的夏天。全民健身的热情,将山城的夜彻底点燃。

运动健身正在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路跑的跑友,只要有条平路,就忍不住想迈开步子。广场舞阿姨们,雷打不动地相约广场。太极爱好者们,风雨无阻地打卡公园。健身房里,跑步机、动感单车、力量训练,不乏定期健身的上班族。体育对他们而言,是门槛最低、参与度最高的社交,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公园到健身房,从清晨到傍晚,运动的身影正在成为城市里最动人的风景。出门15分钟即可找到锻炼的场地,让更多潜在的运动人群轻松“入门”,开启经常性锻炼的生活日常。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软件服务不断升级,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元,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人们运动热情高涨,“体育+生活”延伸边界。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活图景,也在这座超大城市中越来越清晰。

今年上半年,重庆的体育消费达到29亿元,势头如何保持?优势怎样扩大?重庆大学体育学院培训与交流中心主任、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秘书长郝晨认为,重庆下一步可从“四链融合”持续发力:一链赛事,把体育消费活动做成“金字塔”。塔尖是“山水之城”IP的国际越野赛、铁人三项赛,塔基是社区夜跑、大学生联赛,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品牌”,把“到此一游”变成“常住常练”。

二链场景,把巴山渝水变成“户外迪士尼”,打造攀岩、漂流、露营一站式目的地,让“8D魔幻”城市的“15分钟运动圈”遍地开花。三链产业,深耕体育+数字经济,孵化运动手环、虚拟骑行等智能装备,把汽车、摩托产业优势延伸到体育装备制造。四链人群,持续打造全民健身“三件套”,把29亿元“活动消费”变成365天“习惯消费”,把一次性门票支出,升级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投资,让体育产业链与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深度耦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和“全民健康标杆城市”。

对于热潮显现的体育消费来说,如何完善产业生态是一大关键。更长远来看,通过消费升级,引导供给侧改革,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培育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对城市来说,体育精神与城市精神共鸣,更能彰显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体育的突破与城市的进步,也将交织前行。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霜 吴静 袁媛 李波 雷羽 尹力 李嘉博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