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是福 > 我爱运动 > 正文

全运会 东风起 山城“体育+”燃动全城热

发布日期:2025-11-10 23:09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重庆广电-第1眼TV

体育盛会,是规模最大的群众活动。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非“全运会”莫属。9号晚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更是万众瞩目。这是全运会走过六十六载,首度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全运圣火“山海相连”,办会模式刷新了全球“运动会史”。而重庆,也刷新了出征全运会的历史,共有418名重庆健儿,将在竞技赛中,角逐26个大项154个小项,参赛规模和项目数量,均创新高。充满了“新”和“变”的体育场,飞扬着怎样的“运动热”?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启用了粤港澳三地的105个场馆场地。开幕式的举办地,是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夜幕降临,这座聚焦万亿目光的体育场亮起璀璨灯光,以“圆梦未来”为主题,开幕式以《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大篇章,强调了“大同”的理念,巧妙将武术、粤剧、南狮、英歌等非遗文化,融入现代艺术和前沿科技,在现场激起一波又一波乡愁与共鸣,体育精神与时代精神,在这里深情相拥。

这幅“全运画卷”首度跨越山海展开,也注定了它的与别不同。火炬传递以“三地联动 四城同传”形式,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步进行。在香港站的传递中,丁欣怡担任第35棒火炬手,她是首个登上“艺术体操世界冠军榜”的重庆姑娘。全运开幕式上,丁欣怡任旗手,与重庆代表团一起举旗亮相。本届全运会,重庆健儿将参与34个大项中的26个,出线人数较上届增长了80%。涉足项目和参赛规模,均刷新重庆的全运历史。

在点火环节,三位粤港澳的火炬手共同点燃火炬。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盛事,全运会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大国体育,是激情的挥洒,更是荣耀的绽放。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全运会,如同三朵花瓣交叠暂放成一朵同心花,打破壁垒、协同创新。全运会也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全民全运”的节日。

全运会舞台,是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集中展现,也是重要的练兵场,全运会的竞赛项目设置,始终紧跟奥运战略与体育潮流,这样的动态调整机制,与时代同频共振。也为各种运动的发展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市场接口。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手在这里实现突破、从这里走向世界。一波又一波重庆健儿也在其中,无论老将、新手,都越战越勇。而背后,是全运生态催生的沃土。

拳风刚劲、刀光流转、棍影翩跹……南拳南刀南棍,在广东似乎来到了主场。重庆的刘意成闯入决赛,而他每次出场顺序都是紧随东道主选手之后,考验心理抗压能力。凭借老将的控场力,他成功战胜两位预赛领先的对手,获得了南拳南刀南棍的全能第八。

这是刘意成第三次站上全运舞台,曾经创下重庆男子武术队的全运最佳战绩。从5岁到29岁,他24年的运动历程,在全运会收获了果实。

刘意成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重庆健儿的表现“越战越勇”。张文澳,因健康肤色被称为“黑娃”。本届全运会,他已闯入男子跳水3米板决赛。在今年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他获得了男子一米板冠军、和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

火炬手加旗手丁欣怡,也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娃,她的艺术体操之路从5岁起步,如今已斩获9金5银5铜共计19枚奖牌。她和队友一起,在巴黎奥运会获得的集体全能冠军,是中国艺术体操的奥运首金。

一场体育盛会,也是释放体育动能的磁场。重庆已建起29个全运备战项目,体育后备人才规模突破2.7万人。“十五运”周期,市运动技术学院取得历史性突破,共获得120个决赛资格。体育的东风,吹热运动的土壤,托举年轻的梦想,只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本届全运会的群众赛事活动,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将有约1.1万人在决赛中挥洒汗水、追逐荣光。比赛的激情,也将转化为新的体育动能,带动场馆和赛事的供给。在重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3.21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举办区县级以上体育赛事978场次,215.52万人次参赛,3.4亿人次观赛。从赛事兴城到体育兴城,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的落脚点:全民健身、体育惠民,与“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全运主题,目标一致。新大众体育带来的激情与魅力,将感染每一个人。

刚刚过去的周末,长寿湖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水上角逐,一艘艘皮划艇就像离弦的箭,在宽阔的湖面上劈波斩浪。第四届中国匈牙利皮划艇邀请赛、2025年全国青少年皮划艇U系列联赛,在这里开桨。匈牙利作为皮划艇强国,派出了由世界冠军领衔的队伍。

皮划艇,是重庆今年首次闯入全运会的新项目之一。过硬的基础设施、“开门办赛”的生态,不断吸引高水平的赛事落户,为运动的推广、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赛事的丰富性、运动的普及性、场地的便捷性,将形成全民健身的新常态。 在重庆,经常性锻炼的人,已占到49.57%;“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已超过94%。体育,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生活,也在幻化出越来越多的体育新场景。屋顶上,可以打网球。闲置空间,成为了运动空间,小众运动迎来更多尝试者。

“爬楼梯”,也可以是一张赛事名片。登高楼的爱好者,在8D重庆更能大展身手。

从赛场上的专业竞技,到赛场外的运动热潮,体育与大众参与深度融合,在体育产业的经济账本之外,多元、普惠的全民健身体系,是更大的目标。不断将体育的动能,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参与的身边事,人们收获生活的美好,城市凝聚发展的合力。

体育动能更长远的影响,是要发挥出综合价值与辐射效应。在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刘斌教授看来,借全运会的东风,做好体教融合的文章,转化城市发展的增量。“十五运”点燃的不仅是山城激情,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西部的“体育支点”。而体教融合,是重庆把“体育热”转化为城市战略增量的“总开关”。第一,制度并轨,可广泛推行“体育校长”负责制,把“健康第一”写进每一本教案。第二,人才并流,建立“市队校办”机制,打通“小学生—大学生—国家队”绿色通道。第三,资源并网,努力建设“山城步道+学校操场”社区共享网,下午课后校园场地免费开放,一举解决“孩子放学、家长下班、市民健身”三大痛点,进而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三点成面,体教融合让体育成为重庆最大的“幸福基础设施”,把“十五运”的赛事激情转化为城市持久的健康红利、人才红利、治理红利,这才是面向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增量”。

今天下午,重庆代表团首枚奖牌诞生,梁锦月摔跤项目摘铜。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是一场东风,不仅吹热赛场,更吹进了生活里,带动更多人、更多产业,一起“动”起来。当奔跑的身影、舒展的笑脸、昂扬的精神,伴随每一个人的日常,就是“体育惠民”最实在的答卷,也将写就“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吴静 邓静 李艺 李波 雷羽 陈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