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至此时节,蝉声未断,暑气仍在,但农作物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大地逐渐步入秋实之季。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吹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使得清晨空气中的水汽在庄稼和草地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这个时期秋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说明暑热已经过去,天气逐渐转凉。
养生小贴士
1.饮食——防燥护阴
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这就是说,秋季饮食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多酸少辛。多食粳米、葡萄、莲藕、石榴、百合等食物来滋阴润燥,少食辣椒、葱、蒜等。
2.起居——早睡早起
民间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语,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盛衰随之转换,经历了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所以此时应当及时调整作息,晚上11点左右就睡,天亮再起,逐渐地起晚一点,适当午休。
3.穿衣——适当加减
立秋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消散,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正是“春捂秋冻”之意,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早晚较凉,要注意增加衣服。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孩子抵抗力较弱,应及时增加衣物。
4.精神——心境宁静
秋季对应的是肺,五脏中肺属金、七情中“忧”也属金,四季中秋也属金,所以秋天容易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感,耗伤肺气,即“悲则气消”。因此,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通过静心学习、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5.运动——适当锻炼
秋天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在气温低的环境下,人体会出现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等情况,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要适当减少运动强度,可以做拉筋舒展的运动,例如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也可出门登山,欣赏美景。
6.防病——注重肺的滋润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邪容易伤津耗气,人们常感“口干、舌干、鼻干、大便干、皮肤干燥”等不适。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此,秋季养生注重“养阴”,必以“养肺”为先。
立秋养生小结
《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故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