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举行。会上,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钟前元详细介绍了重庆市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成效。围绕记者关于市民如何便捷获取周边公共文化服务,以及重庆在高品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的提问,钟前元进行了具体解答。

9月16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举行,本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图为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钟前元回答记者提问。视界网记者 陈卓 摄
近年来,重庆以数字化为牵引,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线上线下为民服务。钟前元介绍,“大家可以通过手机端‘渝快办’‘支付宝’‘微信’等,搜索‘渝快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小程序,实现市内文博场馆、展览演出、讲座培训、活动直播等‘一屏尽览’‘一键触达’。”
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智赋能
依托“智慧文旅”行业大脑,聚焦“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服务供给精准触达”,重庆打造了“渝快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巴渝文物”等三个数字化综合应用场景,实现文图博美等2万个公共文化设施、167个景区景点、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可查询定位、可评价反馈,已发布推送5.3万场次文化活动,配送演出、培训、讲座等“百姓点单”流动服务15万次,惠及3200万人次,切实让群众对身边的文旅资源可见、可感、可及。
持续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罗斯福图书馆改造焕新已于昨日对外开放,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即将投用。推动全市文博场馆、各级文化服务阵地在免费开放基础上,实现周末节假日常态化错时、延时开放;培育463个公共文化新空间嵌入小区、植入商街、融入公园,让“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演艺空间、非遗工坊、乡情陈列馆等遍布城乡;“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扩展延伸到学校、医院、景区、游轮、轨道站点、职工书屋等2841个借阅点,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通公共图书借阅卡203.6万个。
着力丰富群众品质文化生活
精心打造了群众文艺精品,13个作品入围二十届“群星奖”。培育了“阅读之星”“舞动山城”“乡村村晚”“川渝乐翻天”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常态化开展群文活动5万场次,其中戏曲、展览、电影、非遗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3.3万场次。与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创新推出“户外音乐会”“文艺夜校”“戏剧空间”等新活动、新品牌,大幅拓展了公共文化的受益群体和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