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开州区针对过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优质、供需不平衡、群众参与少等突出问题,整合“送文化下乡”“四季春晚”等活动资源,打造“壹圆剧场”文化惠民品牌,群众支付1元钱即可观看高质量文艺演出。改革后,群众观演热情高涨,现场观演突破10万人次、较改革前同比翻一番,网络直播观看超过450万人次;节目质量不断提升,群众原创性舞蹈“织卡织卡”获得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
构建“群众+专业”招募模式
建立群众参演机制。线上设置“壹圆剧场”报名小程序,群众可携带节目视频自主在线报名,后台专人审核,对可直接演出的高质量节目立刻入库、排单,对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节目提出修改建议。线下在各社区、文化馆、老年大学等地设置报名点,配套免费培训、节目编排等服务,最大限度降低参与门槛。改革以来,平均每月100余名群众报名。
打造专业演出节目库。面向全区征集节目、剧本、导演、播音主持等,形成“壹圆剧场”精品节目库、人才库、文本库、道具库、场地库。建立“一库一策”管理机制,明确入库标准、更新频率、调用流程及维护责任,统筹调配使用。
建立积分激励机制。设置观众投票、评委打分、互动频率、登台次数等指标为参加演出的群众、演员打分,每周、月、季按积分高低评选“壹圆剧场”好演员并奖励现金500元、1000元、2000元,年度按照积分高低评选最佳才艺、最佳人气等“年度十佳演员”,分别发放荣誉证书并奖励1万元现金,全网推送个人展示短视频。
创新“固定+流动”演出模式

周末沉浸式专场。在汉丰湖文化地标“湖光栈道”打造固定演出舞台,依托自然景观打造沉浸式演出空间,每周六围绕节气时令、群众热点等策划演出主题,融入摇滚、民谣、脱口秀等年轻化业态和川剧变脸、竹琴等本土非遗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专场演出。
月度精品汇演。每月精选周演精彩节目、人气演员,遴选本土文艺团体原创作品,次月初在文化馆音乐厅固定开展综合汇演。每场演出至少安排3个群众自排自演的节目登台,演职人员中普通群众占比稳定在70%以上。
季度大戏。每季末在开州剧院引入话剧、舞剧、川剧等大型剧目,满足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如第三季度末联动重庆巴蜀中学举办交响乐音乐会,获得一致好评。
特色流动舞台。按照“群众点单+剧场派单+志愿接单”模式,线上线下同步征集群众文化需求,组织115名文艺志愿者与40个乡镇街道“结对”,针对乡村场地条件挖掘特色、调整节目、开展培训,每月按群众申报时序演出。
探索“线下+线上”服务模式
优化演出前推广机制。演出前3天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节目预告、排演花絮等视频预热引流,同时收集群众网络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完善演出节目内容。改革后,现场观演群众人数大幅提升,场均超3000人次。
完善演出中互动机制。签约25名自媒体工作者常驻舞台,吸引粉丝到现场上台互动竞演,线上实时与观众互动,演出单场直播峰值观看量超60万人次,自媒体账号关注人数提升约13%。
健全演出后跟踪机制。演出后通过深度报道挖掘节目背景、人物故事,拍摄《开心剧场》等系列微短剧,相关视频全网传播量破3200万次,《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文化报》《重庆日报》等央媒市媒陆续报道115篇,CCTV-2《经济半小时》作专题报道。
探索“公益+市场”运作模式
公益聚流量。坚持剧场1元票价公益属性,设置“壹圆戏票”,吸引文旅、文创、生活服务类企业轮流冠名赞助,观众消费1元购票后凭票根享受47家餐饮、图书、文具等本地商户推出的85折消费福利。“壹圆剧场”闭演期间,群众消费1元即可申报使用演出场地。
流量促市场。深挖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汉丰湖、雪宝山等人文符号,开发手账、周边、主题文创产品,在演出现场配套线下文创展区、线上直播同步销售,带动本土特色产品销售额提升13.5%。组建专业团队运营“壹圆剧场”抖音号、微信视频号,拍摄《开心剧场》等系列微短剧,建设“壹圆剧场”俱乐部和服装道具孵化基地,联动汉丰印秀、游船画舫等夜游项目推出“船游湖景•夜看小戏”套票,拉动汉丰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近25%。
市场哺公益。改革实施以来,冠名赞助、文创销售、扩链变现等收益22.56万元全部进入“壹圆剧场”公账,基本实现收支平衡,推动“以演养演”。探索推出“壹圆球票”“壹圆书票”,如开州“渝超”主场实行1元门票、开州故城图书集市实行1元任选,逐步在公共文化全领域推广实施。
(开州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