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家乡最美 > 正文

执“绿”为笔 山城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08-30 22:43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全球迈向“零碳”时代的大潮下,再制造产业,成为循环经济领域中最耀眼的增长点。近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潼南区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35个项目团队,围绕汽车拆解、零部件再制造、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贵金属提炼、废料处理等前沿领域,展开激烈角逐。

“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大赛决赛在潼南启幕

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 张公景

我们本次的项目AI+3D视觉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钣金修复的突破

汽车再制造回收体系AI识别定损创新技术项目研发负责人 张海东

此次大赛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想法的舞台,更体现了政府对产业绿色转型和汽车后市场布局的高度重视与前瞻引领。

“汽车再制造”是指对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达到原型新品的工业过程。 近年来, 潼南区积极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发展汽车再制造产业,目前已集聚长安辰致安奇、弘喜汽车等汽车后市场企业30余家,年回收报废汽车超15万辆,形成年再制造零部件20万台套、动力电池梯次利用22万吨的产能规模,助力重庆形成集“研发—生产—回收再制造”于一体的全汽车产业生命周期产业链。

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实验室主任 张洋

重庆这边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特别汽车产业后市场这一块,特别是(材料)循环这一块是我们产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我们有可能真正能够融入产业的机会,所以说我认为非常重要。

依托大赛,西部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汽车芯片及精密零部件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等14个项目在潼南集中签约,为重庆打造全国一流汽车后市场高地再添新动能。

工信部“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是连续两年在潼南举办了。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不仅可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排80%,还能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反哺制造产业,构成“生产—使用—回收—再生产—再使用”的循环链条,形成闭环经济。

发展再制造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的潮流。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1000亿美元。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再制造市场,当下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汽车再制造领域。

全力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

据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传统燃油车报废量将达到1200万-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报废量超200万辆,汽车后市场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川渝地区汽车消费市场广阔:1.1亿的常住人口,汽车保有量约3500万辆,汽车主机厂布局超40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超20家。

重庆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第一主导产业,并明确渝西地区作为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战场。位于川渝中轴的潼南,瞄准汽车产业“最后一步”,围绕“零部件+整车+后市场”体系,攻坚发展汽车再制造产业。2025年6月,潼南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入选重庆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群效应初显。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述兵表示,下一步,潼南将抢抓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大战略机遇,围绕“零部件+整车+后市场”体系,全力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

潼南以汽车再制造为支点撬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的故事,是重庆坚定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使命,深化生产领域低碳转型,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工厂生产线的节能降耗改造,到园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重庆制造业追“新”逐“绿”势头强劲。

工业园区里的“绿色”蜕变

变压器油,是用于冷却变压器的重要材料。传统的变压器油通常是矿物油,但在涪陵高新区,这家企业却另辟蹊径,用植物油替代矿物油,让产品变得更加环保。通过生产线的节能降耗改造,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产品在海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短短五年,销售额就从5亿元增长到15亿元。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外的首个千亿级园区,涪陵高新区已拥有这样的绿色工厂14家,其中国家级的就有7家。

走进大渡口建桥工业园,一片绿意盎然,园区屋顶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作为全市首批试点的近零碳排放园区 ,这里已吸引近千家企业入驻,低碳环保产业年产值增长20%。从更大范围来看,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工业园区16个,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位于长寿的川维化工,通过自主研发的再生循环利用装置,将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危废品废硫酸转化为合格的硫酸产品,返回上游生产,实现了硫元素的内部循环使用。位于九龙坡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是德国博世集团最大的甲类燃料电池(总成)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氢动力模块,已适配4.5吨至49吨的冷链物流车、环卫车及干线重卡,在全国18个省市开展示范运营,“喝”氢“吐”水,为实现商用车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提供解决方案。

绿意,在巴渝大地蔓延;传统产业焕新发展,绿色低碳新赛道培育出新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形成了“1+1>2”的整体效应。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效果显著

走进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机械臂精准舞动,AGV机器人有序穿梭。广泛应用的5G、AI、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带动企业实现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

目前,重庆全市已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智能工厂211个。与此同时,构建起“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上线7 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成10个未来工厂。随着数字重庆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降至每万元0.310吨标准煤,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山城以绿色产业创新和生态价值转化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兼再制造分会会长罗健夫看来,今年5月,国家层面审议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8月,《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出炉。这也为重庆加快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重大利好。

罗健夫建议,重庆要结合自身多年来制造业的基础,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的规划,特别是全国在部署“十五五”的发展规划,重庆要结合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要做一些顶层设计。第二,作为企业或者行业要有针对性的思考,要尽可能地从源头使用、生产、设计、制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高新技术等等减少流程,其实本质就是要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要从以前的高耗能、大消费、高消耗,到现在的低碳节约,整个集约发展。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期待着,转型风劲吹,绿意满山城。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春春 袁媛 李艺 丁琳 尹力 李嘉博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