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科技 > 科技前沿 > 正文

地灾数字化预警显成效 我市今年已成功避险转移1.1万人

发布日期:2025-07-11 20:04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今年以来,我市已遭遇15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引发地灾险情199起,各地通过风险隐患排查和数字化监测预警,成功避险转移11000多名群众。

在綦江区打通镇天星村滑坡现场,记者看到,周围已设立了警戒线,市地矿局136地质队地灾驻守工程师和政府地灾专管员正对村民房屋滑坡裂缝的变化情况进行测量记录。

市地矿局136地质队地灾驻守工程师王晓梅:“9号早上,我们在巡查中发现该处房屋存在裂缝,主要受强降雨因素引发,滑坡后缘变形迹象明显。经过测量对比,裂缝在继续增大,在后续遇到强降雨的情况下可能变形加剧”

考虑存在安全隐患,打通镇政府立即组织当地受影响的4户18人采取紧急避险转移撤离。10号上午,滑坡后缘变形加剧,造成1间房屋局部垮塌,因提前撤离人员,未造成伤亡。

綦江区打通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地灾专管员杨先林:“落实专人加强值守和监测巡查,其余三户因房屋未受损,待滑坡稳定后可监测居住,期间加强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撤离。”

此轮暴雨虽趋于结束,但地质灾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态巡查排查依然必不可少。

记者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南川区金佛山北坡的黄草坪,目前记者身后的这架无人机正准备起飞,对潜在风险的山体进行一个全方位的防护,为暴雨后的山体安全再上一道‘保险’。”

暴雨后山体土壤饱和,滑坡、泥石流风险很高。很多地方坡陡路险,相比于人工巡查,无人机能深入“盲区”,快速找到裂缝、土体松动等隐患。

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驻守地质工程师陈斌:“金佛山北坡需要排查的面积约5平方公里,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大概需要两天,且部分区域无法到达,而采用无人机只需要半天就可以完成全方位排查。”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表示,今年以来,我市有49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1.8万余名“四重”网格员连续奔忙在一线,累计巡排查地灾隐患13.2万点次、风险区5.4万处,完成11000多名群众避险转移。接下来,针对全市126处大型及以上滑坡、1048处高位地灾隐患点等重点区域,各地将持续加强巡查排查,动态更新隐患清单,及时发现、处置潜在风险隐患。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