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用好政策 > 正文

重庆创新实施"四同步"机制 破解城市社区养老设施配建难题

发布日期:2025-08-19 22:22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民政局获悉,《重庆市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实施细则》已全面实施。通过“规划-建设-验收-运营”四同步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建住宅区养老服务设施100%同步配建。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新增社区养老设施建筑面积超50万平方米,惠及老年人口逾200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42%。

政策引领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据了解,该细则首次构建“规划-建设-验收-移交-运营五维闭环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制度创新。

在规划阶段创新实施“双线控制”标准,要求人均养老用地不低于0.2平方米,且单个设施面积不得小于350㎡,使2025年新建项目配套达标率从2020年的63%跃升至100%,规划预留用地较实施前增长2.3倍。建设标准采用“基础+提升”双清单模式,除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等18项国家规范外,新增雾化消毒系统、跌倒监测雷达等8项重庆特色配置,适老化改造达标率提升至98.7%。联合验收实行“一票否决制”,民政部门作为工程验收必审单位,通过“预验收+正式验收“双环节把关,累计整改消防通道不畅等典型问题37个,验收通过周期缩短40%。移交运营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超期未移交项目进行挂牌督办,平均移交时限压缩至6个月内,较国家标准提速50%,移交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存量改造

盘活闲置资源补短板

针对老旧社区设施缺口,重庆创新推出“五个一批”解决方案,通过“财政补贴+社会资本”双轮驱动,三年累计投入12.6亿元。

具体措施包括利用闲置办公用房改造56处,如九龙坡区将原工商所改造成含30张护理床位的社区养老院;整合社区服务中心升级128处,增设康复训练区、认知症照护单元等专业功能区;通过城市更新项目配建89处,在旧改中强制预留15%面积用于养老设施。典型案例是渝中区化龙桥片区将废弃小学改造为2000㎡养老综合体,设置助餐区、医疗站、老年大学等12个功能模块,引入专业护理团队32人,日均服务老人超300人次,成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

智慧赋能

打造15分钟服务圈

全市建成“渝老通”统一监管平台,实现三大数字化突破。

电子地图动态标注1402个设施点位,提供实时空床查询、服务评价等功能,使用量突破200万次;在线预约服务覆盖率达90%,助浴、理疗等高频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智能监测系统为独居老人配备跌倒报警手环3.2万个,累计处置紧急情况1270起。“现在下楼就能体检、吃饭,儿子手机还能看到我的活动记录。”72岁的谢阿姨在江北区东方家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赞道。该站通过智能床垫已成功预警3起突发疾病,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

多元协同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通过“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配套三大保障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水电气执行居民价格,年均降低运营成本约18万元/机构;免征增值税、房产税等12项税费,政策红利达机构收入的23%;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运营补贴,根据服务质量实施阶梯式奖励。目前已有泰康、百龄帮等32家品牌机构参与运营,培育本地养老服务企业14家,创造就业岗位5600余个,服务满意度达96.8%,较政策实施前提升21个百分点。

重庆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设施标准化运营,计划到2026年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让“家门口养老”从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