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五日,邓中和他的旋耕机。记者 何庆渝 摄\视觉重庆
4月25日,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的高标准农田基地,稻谷成排成行,在微风的吹拂下掀起阵阵绿波。虽然风清气爽,但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邓中的头上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
“谷雨刚过,马上就要立夏,但有些土地仍缺水严重。这事儿一定要尽快解决!”邓中驾驶着一台旋耕机,忙着安排农事。
作为“新农人”,邓中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相信成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解决当地农民“不想种”“种不了”“种了也不划算”等问题。
事情要从10年前说起——2015年,国务院将梁平区列为农村改革试验区;2016年开春,邓中牵头成立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购置了一批农用机械,开始探索丘陵山区水稻社会化服务。
“头两三年,做起很恼火。我记得,第一年农户愿意给我们做的田地只有600多亩。”邓中说,当时,农户普遍不相信机插秧苗能长好。直到初夏,农民们发现,机插秧苗的长势明显超越了手插秧苗,才逐渐相信了农机的增产效能。
“第二年交给我们做的田地面积就翻番了,第三年我们的服务模式也基本成熟了,周边农户把更多田地交给了我们。”邓中介绍,合作社就像“保姆”,农户只需缴纳服务费就能得到“耕、种、管、收、烘、销”全链条托管式服务。合作社还会为被托管的稻田购买水稻保险,并承诺最低亩产量。
以插秧机为例,一台插秧机一天能作业15亩左右,约为人工效率的20倍,每亩地大概增收200斤、450元。
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对合作社101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高产攻关项目进行实地测产,其亩产量达864.1公斤,打破当地亩产纪录。
据统计,合作社每年助推粮食增产300多万公斤,为6000余农户、2万多人降本增收1000余万元。2022年,合作社的服务经验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今年“五一”前夕,邓中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受到表彰。
“目前,我们在梁平区的服务面积有1万多亩,助推梁平区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56%,位居全市第一。”邓中说,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服务长寿、垫江、大足、云阳等区县,以及四川达州开江县等地,常年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万余亩,带动川渝地区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万亩以上。
“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又要来我们这里测产,预估产量能达1000公斤以上!”邓中说。
从这种农业服务托管模式中获利的还有众多农机手。“以前农机手的流动性很大,收入也不稳定。但现在不一样了。”邓中介绍,他鼓励农机手转型成为复合型人才,组织大家到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熟悉掌握更多“新农具”。
每年3月底到8月,农机手们就使用无人机播种、施肥、除草等;9月到次年4月底,就收割稻子、犁田和插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稳定增加收入,好多人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
“我想尽自己所能,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让更多农户搭上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这班车。”邓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