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学理论 > 身边榜样 > 正文

陶晓颖:十年坚守 解锁“虫媒生物”密码

发布日期:2025-05-14 18:23 来源:沙坪坝报

陶晓颖在实验室工作。沙坪坝区疾控中心供图

在公共卫生的星辰大海中,有一位“虫类解码”的“女汉子”,她用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专业不在于追逐热门,而在于以敬畏之心深耕领域,在无人喝彩处坚守。陶晓颖,这位沙坪坝区疾控中心的病媒生物专家,以实验室为舟,以监测数据为桨,划出了一道闪耀的专业航迹。

在无人问津处扎根

2014年,陶晓颖来到沙坪坝区疾控中心,被分配到公共卫生二科从事职业卫生工作。2016年,适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阶段,单位根据整体部署进行岗位调整,让她负责病媒生物这项专业性强却相对边缘的工作。

当其他人将蚊蝇鼠蟑监测视作“难出成绩的角落工作”时,她却以公共卫生前沿岗哨的姿态俯身耕耘,这一干就是十年。从城镇居民区到农村牲畜棚,从农贸市场到宾馆饭店,从垃圾中转站到公园绿地,她带领团队不断完善覆盖全区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

2019年和2023年,沙坪坝区发生了登革热本地疫情。尤其是2019年,沙坪坝区首次暴发登革热疫情,本地病例数达11例,涉及5个街道、7个疫点,形势较为严峻。为迅速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陶晓颖和她的团队接到报告后,立即开展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同时指导镇街、社区开展应急控制。她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千家万户的安宁。”当所有疫点的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帐诱指数降至2以下,蚊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时,这位始终冲锋在前的“女汉子”终于松了一口气。

十年间,她将“冷板凳”坐成了“瞭望台”,用科学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用专业坚守诠释了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守护。

于苦境中淬炼真章

老鼠、蟑螂、苍蝇、蚊子、蜱虫……人们往往对这些常见的病媒生物避之不及,但在陶晓颖眼中,它们都因具有研究价值而显得“可爱”。

猪圈牛棚、荒坡林地、坑洼积水、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这些都是她在日常监测工作中经常去的地方。有病媒生物孳生的地方,环境一般是脏乱差的。为了做好监测工作,陶晓颖必须要忍受密集的虫卵、腐烂的老鼠,以及难闻的臭味、炎热的天气和遥远的路途等。

2021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本该是午休时间,陶晓颖却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5个白纹伊蚊样本经RT-PCR检测技术,在电泳215bp位置显示有条带——这是黄病毒属的典型信号特征。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及测序,最终确认该毒株为登革病毒Ⅰ型,这一发现不仅成功解锁我国西部地区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首个实证,还揭示了重庆市主城区潜在的登革热流行风险。

显微镜下的专注,烈日下的汗水,小腿上被蚊虫叮咬的密密麻麻的红斑,好像敬业诗行,字里行间写满了她面对苦境却义无反顾的付出,最终凝结成病原报告中跳动的数字,为筑牢公共卫生屏障注入精准的防控坐标、编织出守护健康的经纬网络。

在科研领域深耕破局

面对媒介生物学科边缘化的现状,陶晓颖选择以专业深耕破局。近五年,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制定专家共识1篇,信息建言得到市政协采用,并在首届川渝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专业知识竞赛中,荣获重庆片区、媒介生物控制专业一等奖。2024年,她作为媒介生物学科带头人,带领她的团队成功申报重庆市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

依托学科建设,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积极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推进“媒介生物监测控制创新模式”的应用研究,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的媒介生物监测控制模式结合;筹划中的校园病媒防治科普计划,试图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辐射效应;拟通过开展蜱虫宏基因检测,掌握重庆主城区蜱虫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相关信息,为蜱传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创新实践,正在为病媒生物防治领域注入新的学术动能。

十载疾控芳华,见证了陶晓颖的成长与蜕变。她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蜕变为中心的中流砥柱,并逐渐成长为全市病媒生物防制领域的骨干力量。她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公众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个人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疾控人的使命与担当。(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