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涪陵区武陵山镇金子山村,海拔1000多米的山风掠过青瓦老屋,王清明坐在门槛上,小心翼翼展开一个泛着岁月痕迹的牛皮纸文件袋。袋中那份字迹工整的遗嘱里,他的叔叔、98 岁的老党员王祖德用钢笔写下最后嘱托:“请将我存折里的1万元党费交给党组织。”
▲王祖德的照片。记者 左黎韵 翻拍
今年5月,98岁的王祖德因病去世,弥留之际,老人将自己的全部身家作为特殊党费捐给了党组织。
这笔党费是老人最后的积蓄
▲王清明在整理叔叔的遗物。记者 左黎韵 摄
“这是叔叔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家当。”王清明指尖划过遗嘱上的墨迹,声音微颤。1951年,27岁的王祖德参加了朝鲜战争,硝烟中,他不幸被炮弹炸伤了一条腿,从此落下终身残疾。退伍返乡后,他担任过金子山村的村会计,这位战斗英雄一生未育,退休后便靠着退役军人补助生活。
“叔叔晚年身体不好,每年治病的医药费就要好几万,却总说‘够花了’!”王清明回忆道,“他很节俭,餐桌上常年只有素炒青菜,一条藏青色西裤缝补了七八个补丁仍舍不得丢弃。”
今年5月14日,在整理叔叔遗物时,王清明发现叔叔留下了一封遗嘱。遗嘱中,他嘱托要向党组织上交1万元特殊党费。当天,王清明自掏腰包先行代缴,“不能让叔叔的遗愿等哪怕一天。”这句朴素的承诺背后,是老人用一声践行的信仰。
十六年未断的特殊党费
这已不是王祖德第一次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从2006年到2021年,老人每年都会向中组部汇去1200元的特殊党费,整整16年从未间断。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
十多年前,金子山村一户村民因房屋失火而损失严重,第二天,王祖德便送来了2000元;汶川地震时,他捐出三个月的伤残金;玉树地震后又寄去2000元,用于灾后重建。
王祖德的生活并不富裕,是什么让他一次次拿出积蓄,捐给国家和人民?
王清明回忆道,叔叔在世时,经常教育他们,“我们吃的用的都是党和国家给的,要永远记着共产党的恩情。”
晚年的王祖德,即使身体每况愈下,他仍然每天坚持学习,保持坚定的信念。“他生前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时政要闻还是系列书籍,他都一字一句地读,做了很多笔记。”
他不仅自己学,还带着周围的人一起学。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王祖德老人受邀回到金子山村,为村里的孩子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后来王爷爷还给村里捐了很多书”,当年听故事的少年杨元斌说,“我经常跑去活动室看书,那些书里不仅有知识,更传递着一种力量。”
不仅是党费,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
收到王祖德老人临终嘱托的1万元党费,金子山村党支部书记盛群友的眼眶湿润了。“这不是一笔普通的党费,更是老战士为我们上的最后一堂党课。”盛群友说。
孩提时,盛群友就常听长辈们谈起王祖德的事迹,“那时,王祖德还是村里的会计,虽然拖着一条残腿,但他做起事来从不马虎,乡亲们找他帮忙,他也总是尽心尽力。”
这让盛群友从小就对他心生敬佩。后来,在村民们的张罗下,王祖德在村里成了家,虽然自己没有生育子女,却含辛茹苦地将四个继子女抚养成人。
“王祖德同志生前曾多次荣获武陵山镇优秀共产党员,他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激励着全镇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武陵山镇组织委员李维波说。
这份精神火种早已燎原:2022年,武陵山镇遭遇特大干旱,盛群友带领干部连续十余天顶着高温为孤寡老人送水,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梗,病床上仍惦记着修建蓄水池的进度;如今的金子山村通了自来水、办起民宿,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吃上“旅游饭”,村口那棵老银杏树下,常有人翻开王祖德捐赠的书籍,读他用红笔圈注的句子:“党员就该像钉子,钉在哪里都要站稳脚跟。”
“他走了,但那面旗帜还在。”李维波动情地说。山风掠过村委会办公室,一面红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老人从未熄灭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