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学理论 > 身边榜样 > 正文

凡人微光|声声入耳皆信仰——“90后”讲解员的青春红岩路

发布日期:2025-07-07 18:32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

去年夏天,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内,玻璃展柜折射出斑驳光影。一个身着潮装、戴着耳机的年轻大学生低头刷着手机,与肃穆的展厅格格不入。

微信图片_20250703222652

“90后”讲解员古越缓缓走到他身旁,目光落在展柜中那枚铅笔头,轻声问道:“同学,猜猜,在当年的狱中,这个铅笔头能干嘛?”

年轻人摘下耳机的瞬间,古越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它或许被用来绘制地图传递情报,或许是狱中同志用来偷偷学习文化知识……”

年轻人一时听得入神,默默熄灭了手机屏幕,眼中却燃起了光亮。离开前,他在留言签上写下:“珍惜当下,不负青春”。

今年6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为重庆基层代表,古越分享了这段经历。他说,这是他最为骄傲的时刻,也是他讲解工作的意义所在。

话音落,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微信图片_20250703222816


01

十余年追光路

他从游客变身红岩“信使”


今年,是古越在红岩景区担任讲解员的第11个年头。2010年,正在读大二的他来重庆旅游,这场本以为只是走马观花的游览,却因与红岩的相遇,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父辈是读《红岩》小说长大的,从家乡河南出发前,家人极力推荐我去红岩景区看看。”古越回忆道。当他真正走进红岩,陈旧的物件仿佛一瞬间将他拉回到几十年前的老重庆,当讲解员讲起那些与他同龄的英烈故事时,书本上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突然有了具象且鲜活的呈现。

这趟特别的旅程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火种。毕业后不久,古越毅然选择成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的一名讲解员,决心用自己的声音,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递给更多人。

然而,这份工作远不像他想象中那般简单,刚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历史中,不断打磨讲解词,力求让每个故事细节生动呈现。

渣滓洞

可即便如此,游客们的反馈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或神情漠然,或匆匆走过。面对这样的困境,古越多次陷入自我怀疑,内心满是挫败。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一天,古越像往常一样在渣滓洞为游客讲解。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驻足,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原来,老人是一位烈士家属,古越的讲解让她仿佛看到了亲人在狱中不屈抗争的画面,压抑多年的情感瞬间释放,泣不成声。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古越,也让他如梦初醒:“讲解员不是历史的‘传声筒’,而是要让观众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自那以后,古越不仅更广泛地阅读史料,还四处搜集烈士们的家书、日记等,试图从细微之处“触碰”到历史的真实场景,让八十年前的革命故事通过他的讲述深入人心。

深耕十余载,讲解超12000场,如今,站在红岩广场的古越从容自信,声音中饱含敬畏与深情。2020年,他获评首批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实现了从青涩新人到红岩精神“信使”的华丽蜕变。古越坚信,只要有人愿聆听石碑上的故事,红岩精神就会代代相传。

微信图片_20250703222821


02

创新表达“破圈”

他让革命故事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然而,讲解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游客对“说教式讲解”的抵触情绪愈发明显。如何让厚重的历史真正走进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内心,成为新时代讲解员面临的一大挑战。

“优秀的讲解员应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拒绝千篇一律的讲解方式。”为此,古越不断探索创新表达形式。他尝试重构讲解逻辑,为每段历史“定制”讲解方式。

“例如讲解渣滓洞时,如果总围着人物故事转,观众会听腻。”于是,古越以互动提问的方式点燃观众的好奇心:“你们知道女牢房和男牢房有哪些不同的设置吗?”游客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便开始娓娓道来。随着一个个细节展开,观众们逐渐深入那段历史画卷。

在展览的讲解中,古越也不再按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以“信仰”“牺牲”等主题切入,再串联起人物命运,“就像剥洋葱,每层都能触达不同的情感共鸣点。”

微信图片_20250703222758

除了线下讲解,古越还站上了舞台,将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剧目。为了让更多年轻群体真正理解红岩精神、爱上红岩文化,红岩宣教团队大胆突破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打造《红岩革命故事展演》,通过讲述和演绎,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古越说,每每讲述薛传道烈士遗物在渣滓洞被家属发现的场景,他都难掩悲怆之情。而他与团队成员表演《绣红旗》时,共同喊出的那句“新中国万岁”,也总能让他热泪盈眶。

一次,面向学生的展演中,古越团队讲述《沁园春·雪》的故事后,6000多名学生齐声合诵,激昂的声音响彻全场。有观众看完红着眼眶说:“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

这些反馈让古越欣慰,他觉得这不仅是对演出的认可,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有力宣誓,越来越多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读懂了信仰的重量。

微信图片_20250703224430

如今,《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已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余个省市,完成超700场演出。红岩精神正以创新形式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03

把历史“磨”成珍珠

他从故纸堆里“挖”出信仰的光


“要让观众信,自己先得懂。”除了创新传播方式,古越还深耕红岩史料。他撰写的《守护与传承》被收录于文旅部《红色旅游讲解词》图书,他录制的作品《新华日报抗战号角抗战号角》入选国家文物局百件革命文物声音档案。

2021年,古越从渣滓洞遗址被调任至红岩革命纪念馆后,兼顾讲解工作的同时,他投身党史研究和课程研发工作。

三年后,红岩博物馆创建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将红岩故事与廉政教育、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打造出“红岩育廉宣讲团”等特色项目,让红色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身为工作室领军人才的古越,深度参与其中。

微信图片_20250703224820

今年,工作室大胆创新,将AI、VR等前沿技术引入展览,还推出多个沉浸式互动项目。年初上线的《心中的红岩》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让古越很难忘。今年年初,小女孩在参观时问道:“叔叔,江姐他们当年害怕吗?”古越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牵着女孩的手,走进博物馆创新打造的《心中的红岩》沉浸式互动场景中。

当讲解员变身为江姐,戴着沉重镣铐的身影在昏黄光影中缓缓抬起头。潮湿的墙壁上布满了血手印,各种残酷的刑具泛着冷光。女孩盯着“江姐”沧桑的脸庞和布满伤痕的双手,眼泪夺眶而出。

体验结束后,女孩坚定地说:“叔叔,江阿姨他们不怕,因为他们在做很对很好的事情,特别特别有勇气!”那一刻,现场所有参与者都被打动。古越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孩子对英雄的懵懂认知,更是红岩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

微信图片_20250703222809

“我们不仅要做传播者,更要做红色文化的研究者和创新者。”近年来,古越共参与600余场各类宣讲和报告,多次走进学校、军营、机关、乡镇,把红岩英烈的故事送到千家万户。在他看来,每一次深入研究,都让他离历史更进一步;每一次倾情讲述,都是对信仰的再一次坚定。

前几日,他带着观众走过展区,看到一位青年游客用手机拍下烈士遗书的瞬间,那个流泪的小女孩的身影又浮现在他眼前。他终于明白,最好的讲解,是让历史穿透岁月,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十一年坚守,古越用青春书写出动人的红色篇章。他是红岩故事的讲述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他将继续为红岩发声,让信仰的力量融入无数人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