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华把救援工具装上车。
熊金华对事故车辆进行救援。
熊金华帮助车主换轮胎。
熊金华正在接听救援电话。
熊金华荣膺“中国好人”称号。
记者 尧华燕 文/图
生命的光华,往往并非诞生于高耸的殿堂,而是闪烁在泥泞的路旁,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岗位上,被日复一日的坚守擦亮。
熊金华,一个扎根在G42沪蓉高速公路万州段二十年的普通汽车修理工,一位用7000多个“24小时待命”守护安全的退伍老兵,正是这样一位平凡而身焕光华的人。
他的身影,穿梭于冰冷的钢铁丛林与呼啸而过的生死时速之间;他的电话,是深夜里刺破绝望的希望之铃;他的双手,在油污与汗水中,于平凡之路的坐标上,刻写下关于责任、勇气与人间大爱最质朴也最震撼的注脚。
6月24日,熊金华的名字响彻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熊金华荣膺“中国好人”称号,这份源自泥土、淬炼于风雨的非凡价值,被时代的光束聚焦照亮。
7000多个“24小时待命”
只为一个“零延迟”
“在部队学到的第一课,就是‘使命必达’。”熊金华穿上绿色荧光背心,眼神依然如当年站岗时般坚毅。1981年入伍,五年军旅生涯,不仅让他掌握了精湛的机械维修技术,更在心中种下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种子。
凌晨两点,G42沪蓉高速万州孙家段,万籁俱寂被一声刺耳的爆胎声撕裂。危险的气息在浓重的夜色里弥漫。几乎在同一时间,熊金华的枕边,一部24小时待命的专用手机响起尖锐的铃声。没有丝毫迟疑,他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套上那件荧光背心,抓起那个内部工具摆放分毫不差、陪伴他多年的工具箱,冲出家门。那辆改装过的救援车,载着他如离弦之箭般射入沉沉黑夜。
“早去一分钟,就多一分安全!”这句话,是熊金华二十年高速救援生涯的信条,更是刻进骨子里的行动本能。这份“刻不容缓”的速度,源于他近乎严苛的“24小时待命”铁律。
他有两部手机,一部专门接听高速公路监控中心指令,确保工作热线畅通无阻;另一部用于生活,界限分明。两部手机铃声永远调到最大,睡觉时紧贴枕边,触手可及,只为救援命令能在第一时间直达。这是他自我设定的永不关机的“生命热线”。
为了将响应时间压缩到极致,他将家安在距高速路分水收费站咫尺之遥的地方。从接到指令到车辆轰鸣着冲上高速道口,仅需一分钟。这是他用空间换来的救援黄金时间的“一分钟响应圈”。
他的救援车,就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微型修理厂和生命保障站。反光锥形筒、不同型号的千斤顶、全套专业扳手、气压机、灭火器、切割设备、加油桶、电瓶搭线、应急电源一应俱全。甚至常备矿泉水、干粮以及一个保温热水壶,不光是给自己储备,更是为安抚乘客的焦虑与不安。这是他用专业打造的“移动的急救堡垒”。
沪蓉高速万州段开通至今二十年来,无论是阖家团圆的除夕夜,还是暴雨如注的深更时分,只要警报响起,熊金华的身影总能在10分钟内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零延迟”出勤,是他用7000多个日夜的枕戈待旦换来的承诺。
这份融入血液的速度基因,其源头可追溯至1986年。那一年,熊金华告别了五年的军旅生涯回到家乡万州。部队熔炉锻造的严谨作风、绝对服从的纪律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并未随军装褪去,反而化作他生命底色的火焰。退伍后,他投身汽车修理行业创业,开了一家修车修理厂。
“部队教会我,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朴素的信条,支撑他凭借过硬的机械维修技艺和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将修理厂打造成技术精湛、信誉卓著的品牌。
当沪蓉高速万州段开通,亟须组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高速应急救援队时,熊金华以及他的汽修厂以沉甸甸的技术口碑和深入人心的可靠品格,毫无悬念地成为救援队的核心一员。
“高速路上瞬息万变,每一次出发,背负的都是沉甸甸的生命重托。”他接下任务,如同战士接过哨位。从此,他的生命脉搏便与这条蜿蜒于巴山渝水间的陆路运输大动脉同频共振,再未分离。
二十个寒暑坚持一线
只为一句“需要我”
走进熊金华的汽修厂,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近乎军事化的严谨气息:工具墙上,各式扳手、套筒按尺寸规格一丝不苟地精确排列,仿佛等待检阅的士兵。检测设备定期校验,记录清晰。救援车上各种工具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是他每月雷打不动参加高速救援队专业培训形成的素养。这种严苛的管理作风,正是一个平凡人对技术和安全的坚守。
“技术关乎人命,半点马虎不得。”这是熊金华的口头禅,更是他行动的标尺。高速公路管理公司每月一次的例行专业培训,熊金华二十年来从未缺席。学习新车型结构、演练新救援技术、复盘事故案例、强化安全规程……他像一名永不毕业的学员,始终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与精进。他要求自己和队员每一次操作都严格按照规程执行。而在平时的实践中,他更是把每一次救援当成技术的锤炼,不断总结、复盘。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专业锤炼和未雨绸缪的严谨态度,为他日后在生死一线的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燥热的夏夜,隧道内车辆失控撞壁,燃油泄漏,他第一个冲上前精准切割变形车体救出驾驶员;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面对多车追尾、客车车头深陷货车车尾的险境,他凭借丰富经验巧妙利用牵引力,将被困驾驶员成功解救出来……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熊金华二十年的高速救援生涯中,早已成为常态。“有的时候,一天就要救援10余次。”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接到救援令,他必定出发。
在结冰路面奋战数小时手脚冻僵,在滚烫的柏油路上抢修汗如雨下,在节假日车流高峰中如钉子般坚守……
保障他人平安的同时,危险也如影随形。今年5月30日,他在应急车道为故障车换胎,规范摆放的锥筒被百米外失控的挂车碾压,刺耳的声响就是警报!千钧一发之际,他凭借经验猛地扑向安全隔离带,身后随即传来“砰”的巨响,他的救援车被撞毁。
“要是晚几秒……”熊金华事后想起仍心有余悸。事实上,这样的危险并非孤例,而是伴随他的每一次救援。
正是因为这样,妻子无数次心疼劝他退居二线当“老板”,他却总是坚定地摇摇头:“涉及安全的事,马虎不得。这条路上的人需要我,我不能当甩手掌柜。”
十个寒暑交替,高速路的每一寸护栏,都见证了他沉默的奔走和浸透汗水的守护。
也正因为这样,熊金华以及他的那辆救援车,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移动航标、温暖驿站。
灾害中冒险拦车
只因“我是老兵”
“纵使脱下军装,也不能无视他人有难,因为我是老兵!”今年6月,熊金华登上“中国好人榜”领奖台,面对荣誉,他朴实的话语让人动容。
这份源自内心的古道热肠,让他携带的冰冷的工具也带上了人性的温度。他的工具箱里,时常会有一些糖果饼干,那是安抚事故中受惊孩子的“甜蜜武器”。一次返程途中,遇见一辆汽车自燃,他毫不犹豫冲上去,用车上常备的灭火毯和水桶迅速扑灭火苗。他自掏腰包为身无分文的司机购买食物和饮用水,耐心安抚受惊的老人孩子,无数次为滞留的旅客提供临时庇护和回家指引……
这份超越职责的温暖,在2024年7月11日那个细雨绵绵的中午,升华成撼动山河的大爱。
那天,熊金华接到G42沪蓉高速万州分水段车辆爆胎的求救。凭借过硬的技能和5分钟内抵达现场的速度,他高效解决了问题。正当准备撤离时,前方山体传来异响,随后一块石头滚落至高速公路中央。这瞬间触发了他的专业警觉,本能驱使下,他跑向自己的救援车准备避险。然而,就在拉开车门的一刹那,一个强烈的念头如重锤击中他:“我走了,后面源源不断的车怎么办?他们毫无防备地冲过来就是死路一条!”
融入骨髓的军人天职让他没有丝毫犹豫,他猛地关上车门,毅然转身,逆着车流,以惊人的速度冲向高速路中央隔离带!风雨中,他奋力挥舞双臂,用尽全身力气声嘶力竭地呼喊、警示,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
一辆、十辆、上百辆车,在距离塌方点不到10米的地方惊险刹停!排起的长龙刚刚形成,前方突然轰隆巨响。刚才摇晃的山体,如狂暴的巨兽般倾泻而下,瞬间将他停放的救援车和高速公路吞没。惊魂未定的获救司机们,看着那个在雨中浑身湿透却仍挺立的身影,泪水夺眶而出,有人冲上前紧紧拥抱他:“我们的命,是你救回来的!”
该事迹经报道后,熊金华先后获评2024年第三季度“重庆好人”、万州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万州区2024年度文明交通驾驶人,受到重庆高速渝东公司通报表扬,并荣获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奖”,最终登上了象征崇高荣誉的“中国好人榜”。
“我就是个修车的老兵,做了该做的事。”面对赞誉,熊金华依然朴实如初。当被问及那惊魂一刻是否害怕,他坦言当时已经忘掉了害怕,一心想着救人,事后想想确实后怕,但翻看手机里保存的现场照片,看到那些因他而平安回家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再遇上,同样会如此选择。”
如今,在蜿蜒的G42沪蓉高速万州段,那辆带着“高速急救”标识的救援车,仍在不知疲倦地奔驰。
“只要车轮还在转,只要这条路还需要守护,我这老兵就永不下岗!”熊金华说,“中国好人”的荣誉是责任的新起点,他将继续用严谨、勇气与热忱,为每一个需要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