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谢平时,这位社区工作者正伏案处理日常事务;在另一处场景里,身为特警的刘东亮身着防刺背心,始终对对讲机传来的每一声响动保持高度警觉。这个夏天,他们的大儿子刘邂檐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参加完高考,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开启崭新生活;他们的小女儿也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
这对携手走过21载的夫妻,用跨越山海的坚守与默契,谱写了一段“你守家国、我护小家”的动人篇章,更在平凡生活中延续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全家福。
卫国戍边志千里伴君行

大学时期,谢平与刘东亮往来信件。
谢平与刘东亮的缘分始于高中校园。1998年高中毕业,谢平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刘东亮则带着“参军报国”的理想进入空军院校。一南一北的距离,在通讯匮乏的年代,全靠书信维系。信中,他们分享学业点滴、互相鼓劲,友情在字里行间悄然发酵,爱情的种子也破土而出。
2002年,刘东亮军校毕业,奔赴云南海拔近2000米的高原戍边,开始军旅生涯。望着艰苦的驻地环境,他心疼谢平,主动提出分手,却被她坚定拒绝:“为了你,再苦我都愿意。”
2004年,两人结婚,谢平毅然放弃重庆的工作,踏上随军之路。为了丈夫,为了家庭,她毫无怨言。而从南川到驻地1280公里,辗转两天的车程,她一走就是10多年。
“他守边防,我就守好小家,不让他分心。”谢平说。丈夫在前方戍边,守卫祖国的土地,作为军人的妻子,就应该肩挑家庭的责任,给予充分的支持,做丈夫坚强的后盾。
刘东亮在部队屡获佳绩——三等功、卫国戍边银质奖章、军区优秀共青团干部……这些荣誉背后,是谢平独自扛起的家庭重担:孕期独自产检、孩子生病时彻夜守护、带着幼儿辗转两地维系亲情。儿子半岁高烧住院,她抱着孩子在医院走廊崩溃大哭,挂了电话却擦干眼泪,硬着头皮协助医生治疗。“那一刻我知道,我不仅是他的后盾,更是孩子的天。”
转身归故里初心映民生

工作中的刘东亮。
2018年,刘东亮结束20年军旅生涯,转业回到南川成为民警。从军人到警察,身份变了,守护的初心未改。为熟悉“一标三实”工作,他顶着烈日走街串巷,把模糊的家乡记忆,重新拼凑成清晰的社情民意地图,守护家乡的一方平安。
疫情期间,夫妻俩同时值班,谢平用铺盖围住婴儿床防止小女儿坠落,两人在各自岗位上守护万家灯火。
谢平则早已扎根社区。放弃专业所长成为社区干部,她把调解纠纷、服务居民的“小事”做得有声有色。老城区拆迁矛盾突出,她挨家挨户倾听诉求,帮群众争取政策支持,成了居民口中的“好干部”。“他保家卫国,我服务群众,我们都在为‘大家’出力。”谢平笑着说。

全家福。
家是避风港爱成引路灯

全家福。
2022年,这个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三年后,再获“全国文明家庭”。荣誉背后,是浸润在日常的理解与温暖。
刘东亮转业后,总用拿手菜迎接放假的儿子,夫妻俩并肩做家务的身影成了家里的常态。儿子刘邂檐说:“家里氛围很松弛,爸妈从不强迫我,却用行动教会我担当。”小时候觉得爸爸是“电话里的声音”,如今他读懂了父亲缺席的无奈,更敬佩母亲奔波的坚韧。受父母影响,他从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高中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将“付出”视作家风传承。
2019年,小女儿出生,三口之家变为四口之家,一家人更是其乐融融:工作之余,一家人郊游、做公益,畅想未来。“过去14年,我们错过了太多团聚,未来只想牵着手,共度余生。”谢平的话语里,满是对岁月的感恩。
从校园情书到边关家书,从随军路到社区巷陌,谢平与刘东亮用21年证明:最好的爱情是并肩前行,最美的家庭是初心不改。他们的故事,恰是千万普通家庭的缩影——以爱为纽带,以责任为底色,便能在时光里沉淀出最动人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