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晨间,太阳还在爬升,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振兴驿站卫生室外已等候着不少村民。接近8点,74岁的骆刚廷准时出现在这里,随着木门“嘎吱”一声响,微微驼背的他熟练地揭开药罐,一股艾草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药香里,藏着他在这片深山扎根行医55年的情谊。

1995年以来,骆刚廷(右)已免费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超10万人次。通讯员 张馨月 摄
从1965年拜入老中医何白光门下,到1970年成为当地第一批“赤脚医生”,再到1995年开始免费行医,凭借药箱、竹罐、银针,骆刚廷成为村民的“健康守门人”——他不仅为二郎村653户1572个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还将服务半径辐射至周边江津、永川等地的30多个村子,累计无偿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
用55载步履丈量医者仁心
“12岁那年,父亲胃溃疡发作疼痛难忍,好说歹说才请来医生上门,当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要让乡亲们看病更方便。”骆刚廷回忆,当时的二郎村泥巴路嵌着碎石子,要走接近两个小时才能到镇上,缺医少药导致看病难矛盾突出,不少村民都是“小病忍、大病拖”。
1965年,骆刚廷拜入老中医何白光门下。看到师傅用几根银针就让饱受疼痛折磨的村民直起了腰板,骆刚廷心生仰慕。然而,师傅教他的第一课却不是把脉、认药,而是带他走访了村里最为贫困的几户人家。“记住,在这里行医,治病就是治穷根,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言,一场大病就能拖垮一个家。”师傅的话深深烙在少年骆刚廷的心里。
把脉、问诊、施灸……历经5个寒暑,学医有成的骆刚廷适逢农村合作医疗进入快速发展期,他也在1970年成为璧山第一批“赤脚医生”。
“行医路远难走,有时看急诊还得摸黑出行,这些都能克服,难的是那个时候缺少药品。”骆刚廷说,看病之外,上山采药,也是自己的常态。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川渝滇黔,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有时身处深山密林就是好几天,累了就捡树枝搭棚睡觉,饿了就以山泉野果充饥。
在他的记忆中,1985年那次采药经历最为惊险:村里流感肆虐,急需淡竹叶。在綦江深山采药途中,他不慎滑落山坡、滚出数十米远,额头撞在石头上,鲜血沿脸颊流淌。在被路人救回镇上醒来后,骆刚廷看着背篓还在,连忙坐起身着急回去:“幸好,草药都没丢,村里流感闹得厉害,这些药不能等。”
10万次免费诊疗背后的初心
1995年的一天,三合镇卫生院,骆刚廷把摆在诊台前“诊疗费5角”的牌子收了起来。“乡亲们种玉米、红薯一年才能挣几个钱?不能让看病成了穷根!”
从那天起,凡是来找骆刚廷看病的患者,挂号费、针灸费、推拿费一律全免,药费也是能减则减——尽量开那些低价而有效的药品。
“大多数草药是山上采的,拔罐的竹罐也是自己做的,除了比较耗费时间,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骆刚廷告诉记者,目前每年无偿行医的花费在一万元左右,主要是采购必需的药材炮制药酒用于拔罐,自己完全能够负担。而他无偿为村民治病的做法也得到了家庭的支持,73岁的老伴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就是不让自己再为家务分心,同样是医生的儿子还经常跟自己讨论患者的病情,提出诊疗建议。
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求,骆刚廷就在身边。
如今,为方便更多群众就近就医,他行医的地方有两处:每周一和每周五,骆刚廷都会准时出现在二郎村振兴驿站卫生室,为村民把脉、拔罐,治疗风湿腰腿疼;平日则驻守在三合镇卫生院,在施灸、配药的忙碌身影中服务患者。
去年8月,骆刚廷因患胰腺炎而做了一场手术,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嘱:“必须静养,再像之前那样每天忙上10来个小时,就危险了!”可出院第二天,他揣着止痛药就回到了卫生室。看到有患者正坐在凳上等着,骆刚廷咬着牙捻起银针,手背上的青筋突突跳。施针到第三组,冷汗顺着额角滴在患者手背上,他却笑着说:“你这腿快好了,下周就能拄拐走。”这名患者后来才知道,那天骆医生刚从医院出来,“他把自己的痛藏在白大褂里,我们的痛却被他记在心里。”
百万元都买不走的济世情怀
选罐、消毒、装药、点火、扣罐……7月25日上午,记者在二郎村振兴驿站卫生室看到,年过七旬的骆刚廷在为患者拔罐时,动作一气呵成、连贯自然。
“这是二郎村的何大华,腰椎疼痛半年了;这是同村的涂芸芳,因风湿性关节炎已经连续一个月都来拔罐;这是来自江津的陈克银,她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心脏病,才来的时候全身肿得不成样子……”说起正在接受治疗的几名患者的情况,骆刚廷可谓如数家珍。在他家中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10多本诊疗档案,详细记录着二郎村653户1572名村民的健康状况。哪家有老人需要定期针灸,哪家的孩子容易感冒,他都了然于心。
在二郎村的花椒林里,村民何大树正弯腰采摘,腰间的旧疾已有效缓解。谁能想到一年前,他曾因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腰部以下无法动弹。“医生说治这病要花几万块,还不一定断得了根,我当时就想算了。”何大树说这话时晃了晃手里的竹篮,“但骆医生背着药箱来说‘试试我的针’。”
从那时起的三个月里,骆刚廷都会定期背上药箱来到何大树家中,用自己最拿手的针灸、拔罐、推拿为其治疗,在分文不取的精心调理下,何大树的病情大为好转,不仅疼痛减轻了,还能下地打理400多棵花椒树。
“30年来,按平均每天接诊15名、一年服务逾3000名患者计算,骆医生已免费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超10万人次。”璧山区三合镇卫生院负责人介绍,骆刚廷还将民间验方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独创了“骆氏竹合罐”疗法——以特制竹罐配合中草药熏蒸,对风湿痛、腰腿痹症等顽疾疗效显著。该疗法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被列入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有药商开价百万元求购专利,却被他断然拒绝:“技术是治病救人的,不是拿来卖高价钱的!”

数十个寒暑,骆刚廷用坏了上千个竹罐,也欣慰地看到“骆氏竹合罐”疗法后继有人。通讯员 张馨月 摄
“现在年纪大了,精力的确大不如从前,但我要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看不动那一天。”临近中午,骆刚廷一边从患者身上取罐,一边欣慰地朝记者说:“难得的是,镇卫生院还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他们会把‘骆氏竹合罐’疗法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