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位新增2364个、涉犬纠纷下降15.2%、坝坝舞投诉减少14%……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重庆市南岸区以“小案小事”治理撬动城市文明提升的创新实践。2024年7月以来,在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的部署指导下,南岸区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为总抓手,扎实开展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交出了一份既有温度又有质感的文明答卷,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民生痛点变幸福支点
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始终是衡量“小案小事”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推动文明城区建设走深走实的核心要义。
曾经让市民头疼的“停车难”问题,正在南岸区得到有效缓解。
“以前每天早上都要提前半小时到医院‘抢车位’,现在新增的停车位解决了这个大难题。”重庆市东南医院外科医生周扬说道。该医院位于主干道旁,周边集小区、幼儿园、各类商铺餐饮店于一体,就医、上下学、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
在“小案小事”治理过程中,南岸区城市管理局联动多个部门,充分挖掘医院周边闲置边角地块,以“倾斜式”方式增设路内停车泊位37个,实现有限道路条件下停车资源供给最大化。

在东南医院周边利用闲置边角地块增设停车位,并科学设置微循环解决“停车难”问题。
此外,南岸区通过“见缝插针”盘活闲置资源,在老旧小区、商业中心等重点区域新增停车位2364个;推动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动态更新停车资源;兼顾道路通行功能,夜间增设潮汐停车位等方式,极大满足了群众停车需求,全区停车秩序也得到明显改善。
如何文明规范养犬,既是爱狗人士的法定义务,也是城市治理的关键课题。
南岸区将“文明规范养犬”作为“小案小事”治理重点、强力推进。创新建立“文明养犬联盟”,联动公安、社区、物业、宠物店四方,加大信息畅通、协同处置,全面优化养犬摸排登记、疫苗注射、犬证办理等工作。
“通过微信‘警快办’小程序,三天内便领到新狗牌。”南坪街道东路社区居民王静展示了爱犬的“数字身份证”。也正是信息渠道畅通、事项办理便捷,越来越多的爱狗人士养犬时第一时间主动完善相关手续,3973个爱犬拿到了“数字身份证”。
流浪犬怎么办?南岸区财政划拨专项经费,保障流浪犬捕捉和收容基地运转,并配套犬只隔离观察舍、犬只兽医诊疗室等功能设备,同步规范收容、领养流程。
多措并举下,有效遏制不文明养犬现象,一年来,南岸区涉犬纠纷下降15.2%,并在2024年全市养犬整治专项行动中,工作成效位居主城区首位。
与此同时,南岸区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好占道经营、堵乱点、噪音扰民、农贸市场脏乱差等问题,统筹推进基层治理、便捷出行、教育服务等生活圈建设,人民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托起了这座城市的幸福感。
文明习惯塑城市底色
与文明相伴,一直是南岸孜孜不倦的追求。
餐桌文明,不仅是节约粮食的体现,更是彰显城市文明的窗口。
“您好,请问几位就餐……建议您按需点餐,避免造成浪费。”晚餐时段,黄女士一家来到南山夜景火锅店,点餐时,服务人员给出了温馨提示。

餐饮商家为顾客展示“放心消费菜单”,并提示菜品分量、适量点餐。
在火锅店大门口,立着“南岸区放心消费菜单”招牌,上面有火锅店名称、食品经营许可证、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列举了36种菜品的分量、价格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投诉电话,厨房的墙上还张贴有12种火锅底料的量化标准。
“自开展‘放心消费菜单’活动以来,我们的浪费率从13%降至1.2%,厨余垃圾处理成本每月节约2万元。”店长李伟算起经济账。
“我们通过‘放心消费菜单’这个‘小切口’,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点餐适量化、消费绿色化成为一种新‘食’尚。”南岸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3年起,南岸区创新推出“放心消费菜单”活动,引导餐饮企业在门店显著位置公示菜品分量、价格和投诉电话,在菜单、点单页面和店铺醒目位置设置“制止餐饮浪费”提示语,全区2100余家餐饮单位主动公示“放心消费菜单”,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带动餐饮行业加速绿色转型。
斑马线是守护生命的“安全线”,也是城市文明的“风景线”。
在南岸区学府大道,文明劝导员总会向文明礼让的车辆和行人竖起大拇指。南滨路上,一群“文明小使者”牵着父母的手示范“一停二看三举手”文明过马路……这座城市的交通脉搏里,正跳动着“车让人、人快行”的双向默契。
“恰逢端午节,我带孩子来南岸看无人机表演,却被南岸车辆礼让行人的文明行为给感动了。开始以为是偶然,但每次过马路都是这样,集体停车并示意通过,为热情又温暖的南岸点赞。”来自浙江的于女士感慨到,“这虽然只是平凡的瞬间,但传递给我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素养和温度。”
这背后是南岸区“马上留步”行动的系统发力,南岸区于2014年启动“马上留步”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组建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600人文明劝导队,常态活跃在全区69个重点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劝导,及时制止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不文明行为,并为遵守交规人点赞。
与此同时,去年结合“小案小事”治理,将礼让斑马线等文明行车纳入驾考安全教育内容,开展礼让斑马线普法宣讲,以及构建外卖企业宣教抄告机制,每月要求外卖企业加大对违规骑手教育处罚力度等,全面提升了机动车礼让行人率。数据显示,全区机动车礼让行人率从治理前的58%提升至89%,交通事故率下降23%。
“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南岸的名片,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处,车辆基本上都能做到主动礼让行人。”居民王女士感慨到,“车辆主动停下,我们也加快脚步,双向奔赴才有温度!”
德法共治建长效机制
“小案小事”治理,既要靠“法治之力”,也要靠“德治之魂”。
“今天担任‘文明执法体验官’,让我亲身感受到‘严格执法’的力量和‘文明执法’的温度……”小杨的“体验官”视频在朋友圈疯传。这是南岸治理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邀请市民体验执法,以群众亲身感受来带动更多人明晰法治的边界,以及执法人员的不易,从而自觉维护城市的市容秩序。
与此同时,南岸区始终将宣传教育贯穿“小案小事”治理全过程,开设“小事不小,南‘案’不难”专栏,发布稿件100余条、浏览量超200万人次,拍摄《文明生活指南》公益短片受到市民广泛关注;222个文明实践所站联动,开展“文明在行动”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将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小案小事”纳入居民公约,指导住餐协会将吃得文明纳入行业公约,并印成标语、编成故事广泛宣传,通过点滴规范让“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小案小事”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同时也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吸引了更多人积极参与城市治理。
“在我们南岸,不仅有‘区长’,还有‘小区长’哟!”在南岸区流行着这样一句“玩笑话”。为了让居民成为“小案小事”治理的“主理人”,南岸区全域推行“五长制”,聘请社区干部和普通市民,聘请社区干部和普通市民成为“街长、路长、院长、楼长和居民小区长”,约1.2万名志愿者化身“文明探头”,活跃在南岸各个角落,成为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其中街长负责商铺、店铺较多、人流量较大的城市道路;路长负责承担交通畅通功能的城市主干道沿线;院长负责城市建成区背街小巷,隧道桥梁、内环通道等;楼长管理范围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楼、宿舍楼以及城区没有实施物业公司管理的散居楼栋;小区长则负责物业管理小区、居民自治管理小区、菜市场、农贸市场等。
海棠溪街道学苑社区的陈正春就是数千名“路长”中的一员。
“刚开始的时候,环境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老陈说,“乱张贴、乱丢垃圾、乱摆摊的较多,有时候劝都劝不住。”对于这些问题,老陈能自己处理则自己处理,如果遇到无法处置的,他便记录在巡查日志中,向街道相关科室上报。
一年以来,老陈处理上报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等问题上百件。在“路长”们坚持不懈地劝导和带动下,学府大道沿线的市容秩序得到了极大改善,周围的老百姓也纷纷加入到了“五长”队伍中来。
“以前觉得政府管得宽,现在发现他们管得巧。”一名街边商户由衷说道。如今,南岸区正将治理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升级,持续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向着宜居之城的目标稳步迈进。
文明南岸的故事,始终在路上;人民幸福的答卷,永远在续写。
(南岸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