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志愿动态 > 正文

全国文明单位|南川区东城街道灌坝社区:邻里守望暖万家 文明花开香满园

发布日期:2025-07-01 17:31 来源:文明南川

6月10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东城花园的老榕树上,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党委书记杨勇穿着红马甲叩响居民家门。“杨大姐,要注意提防诈骗短信,陌生链接千万别点!”这样的场景,在灌坝社区已成为常态。

日前,该社区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这个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超3万人的城乡接合部社区,用十年时间织就了一张“党群连心网”,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个角落。

“小人物”托起“大民生”

“蓝师傅,我家水管爆了!”当天下午三点,60岁的蓝明胜抓起工具包就往花果小区2栋跑。四年间,这个被居民称作“管家婆”的志愿者,用十多件工具守护着该小区230户人家的烟火气。去年夏天暴雨夜,他蹚着齐膝积水抢修电路,浑身湿透却笑着说:“灯亮了,心里就踏实了。”

在林产公司家属院,“劝和大妈”朱兴华是邻里和谐的“润滑剂”。空调外机纠纷、漏水矛盾……经她调解总能化干戈为玉帛。“有时候都是一口气,气理顺了,就好商量了。”网格员张琳琳的话道出真心。

如今,在灌坝社区6000余名“好邻居志愿者”中,涌现出“吼班大哥”“知心姐姐”等特色服务队,年解决群众诉求530余件。

“金点子”破解“老难题”

2018年东街旧改时,4200户居民中有八成是老年住户。灌坝社区党委连夜组建了“银发宣讲团”,40名党员志愿者用“土话”讲政策,三个月完成搬迁。

在“承铄讲堂”的周六舞台上,三句半《民法典》快板赢得满堂彩。这个年办活动80场的文化品牌,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家常话”,甚至吸引了周边区县的“粉丝团”。社区还创新“垃圾分类五个一”机制,党员带头“包楼栋”,使分类准确率从48%跃升至85%以上。
“小细胞”激活“大肌体”

走进“友邻工作室”,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志愿服务数据。通过链接社工组织、科普协会和数字公司,这里已形成“群众点单—工作室派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的闭环。三年来,“好邻居社区关爱基金”为孤寡老人改造危房12间,资助困境儿童45名。

夜幕降临,东街文旅小镇的灯笼次第亮起。茶馆里,“党群互助小家”的成员们正商议7月活动;广场上,垃圾分类督导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箱;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下,杨勇和同事们梳理着新的“民生需求清单”……这个拥有多项国家级荣誉的社区,仍在续写新时代的“邻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