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
在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鹤山坪上,保坪村以“院落制治理”为抓手,通过创新自治模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激活特色产业、盘活乡村经济、革新生态治理、筑牢发展根基。这个常住人口仅5000人左右的村庄,不仅实现花椒年产值突破10亿元、3年吸引游客67万人次,更是揽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7项国家级荣誉。
文明筑基:
从“院规院训”到全民共治


保坪村的蝶变始于对传统治理模式的突破。村党委创新推行“院落制”治理,将全村划分为30个大院,每个大院推选乡贤担任院长,带领村民自定“一院一规”。
在家风公约激活自治方面,胡家岗大院立下“孝老爱亲、矛盾院内解”的铁律,新湾大院制定“垃圾入桶、秸秆禁烧”公约。目前,已有208条家风家训被镌刻在“万和墙”上,并通过“红黑榜”动态公示。村民可用积分兑换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文化浸润扎根乡土的工作也卓有成效。“鹤岭读书荟”理论课堂用方言宣讲政策,年开展活动268场;“萤火虫”夜巡队守护独居老人,三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00余条;83岁的施时桂老人首次登台连续5年的“保坪村晚”,落泪:“这辈子头回当主角!”
“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这才是文明生根的关键。”保坪村党委书记代小月指着乡情馆内的百年农具感慨道。
产业振兴:
小花椒转动10亿产业链


保坪村的富庶密码藏在漫山青花椒中。2022年,全镇花椒产值突破10亿元,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
其产业腾飞的关键在于三链融合。深加工链方面,研发花椒啤酒、冰淇淋,洽谈化妆品开发,附加值提升300%;电商链方面,设立“村级直播基地”,培育“椒香主播”,花椒油月销超百万元;农旅链方面,打造“椒香小院”“稻田摄影基地”,三年接待游客67万人次。
“九院九景”更盘活了闲置资源。李家沟大院变身鹤山坪历史馆,展示宋元抗蒙工事;木艺小院传承榫卯技艺,开发米花糖、方粽等非遗文创。川渝泥泞障碍赛、全国跳棋赛等30余场活动引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达7200万元。
生态革新:
垃圾治理的“四破四变”
作为重庆市首批“无废乡村”试点,保坪村创新推行“四破四变”垃圾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环境治理顽疾。
在精准分类方面,该村推行“按户分类+积分存折”制度,村民每分类1公斤垃圾可兑换1积分用于换取生活用品,村民参与率达到95%,成功破除了垃圾混投陋习。
在规范收集上,全域设置400个垃圾桶与2个沤肥池,农膜回收率提升至95%,彻底改变了过去散乱堆弃的状况。
针对转运滞后问题,建立“镇转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在终端处理环节,对接区级终端设施,同步推进492户厕所革命,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4%,实现了从简单填埋到区级处理的转变。
治理创新:
院落里的“微自治”革命


面对近5000人的治理难题,保坪村构建了“院落制+智慧网格”体系。
院长管事方面,30名院长包干政策传达、矛盾调解,李家沟院长刘恩兰笑言:“三岁娃娃都懂垃圾分类!”
讲理坝议事上,塘坎上大院设专用调解场地,2023年矛盾化解率达100%。智慧赋能则依靠108人“1+3+N”网格团队覆盖全村,“金通工程”打通农产品出村通道。
在文化工程的熏陶下,保坪村还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文明建设。离退干部组成的廉政监督队暗访环境整治,积分制激励星级文明户,村民施时桂感慨:“现在连孙子都知道把饮料瓶丢进积分箱!”
文明硕果:
从“市级示范”到“国字号”荣誉


三年来,保坪村交出硬核答卷。经济跃升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400万元,带动500余户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2.98万元;荣誉满墙,揽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7项国家级荣誉;青春赋能方面,14名“青少年推介官”住进农家,拍摄纪录片推广花椒宴,高校志愿者开展服务158场。
夕阳下的悬崖泳池泛着金光,乡村咖啡馆飘出拿铁香气。快递车满载花椒订单驶向山外,村歌在文化广场回荡:“江津有个鹤山坪,鹤山坪上有保坪……”这片沃土正以文明基因激活发展动能,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江津区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