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柱县王场镇大坝村黄山组张家沟(小地名)现年84岁的谭文宜老人家里,物品收拾得井然有序,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在墙上的“公益贡献先进个人”奖牌显得格外耀眼。这块奖牌,是大坝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今年5月在开展“春风满巴渝”活动时,对老人组织儿女“众筹”资金12万元,修建“爱心桥”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而特别颁发的,并组织广大群众向老人学习,希望这份爱心与善举能够传递开来。

谭文宜获得的奖牌
过河无桥,汛期出行受阻
“居住在张家沟石坝的群众最多的时候有80多户,100余人,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还有10多户、50余人。”谈到组织儿女自筹资金修桥的原因,精神矍铄的谭文宜老人娓娓道来,回忆如潮水般涌现。
张家沟的群众出行到对面的公路上,要经过一条数米宽的小河。冬季河水干涸时节,村民踏着河道中铺设的石头即可过河。一旦到了夏季汛期,下大雨河水猛涨时,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小学生上学放学带来了严重影响。

未修桥前的过河小道
“每当下大雨河里涨大水时,小孩过不了河,就不能上学;群众想到镇上去办急事,过不了河,必须绕很远的山路;有的群众冒险涉水过河,有把鞋子冲走的、有把背的东西掉进河里冲走的,更有险些把人冲走的……”当地群众回忆起以前过河无桥带来的困难,仍历历在目。渴望有座便民桥,成了当时大家心底最迫切的期盼。
脱贫攻坚开展期间,王场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数次来此实地走访调研,召开群众座谈会,收集群众建议和意见,商讨出了修桥方案,然而因少数村民意见不统一,最终导致修桥项目“搁浅”。
“众筹”方案,深得儿女支持
2020年腊月,春节的氛围渐渐浓厚起来。谭文宜老人的四儿一女,像归巢的候鸟一般,先后从外地赶回老家准备过年。腊月十五这天中午,谭文宜和老伴精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泡汤肉”,邀请儿女们到家里相聚。

谭文宜组织家人捐资出力修建的“爱心桥”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饭菜冒着热气,香气四溢,大家津津有味吃着,欢声笑语在房间回荡。老人放下手中的碗筷,表情变得有些凝重,说出了积压已久,想修建“爱心桥”的想法。
“修建一座人行桥,满足不了出行需求,要修就修一座能过三轮车、小轿车、10吨以下小货车的公路桥,便于大家驾车出行和运输东西。”老人的话刚落,儿女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泡汤宴”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那修建公路桥更好噻,把桥修建好了,不仅我们一大家人受益,也方便了当地乡亲们出行,是做好事、善事……也完成了我的一大心愿。”谭文宜老人见缝插针地说,眼中满是期待。

谭文宜组织家人捐资出力修建的“爱心桥”
老人的儿子有的在从事建筑工作,午餐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河边,选择好地址,认真地测量了河道的宽度和地形高度。回到家后,凭着积累的专业知识,绘出了简易图纸。经过仔细核算,购买钢材、水泥、石子、河沙的资金大约10万元,挖机费用在2万元左右。
“4个儿子和1个女儿,你们每人1股,我和你妈妈占1股,共6股,每股2万元,合计12万元。大家马上把钱拿出来交给我,明天就开工,我来当总管,保证把账目搞得一清二楚。”谭文宜老人见时机成熟,掷地有声说出“众筹”方案。
“好的,我们都听老汉安排……”“要得,老汉……”4儿1女开开心心、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一刻,谭文宜老人和老伴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老少齐心,成功修建“爱心桥”
“众筹”方案议定后,儿女们及时交上了现金,在谭文宜老人统筹下,第二天便分头行动起来。他们冒着严寒,奔赴王场、万朝等地采购水泥、石子、河沙、钢材等建筑材料。随即按照图纸,组织挖机开挖桥墩基础,如火如荼展开修桥工作。

谭文宜在打扫桥面落叶
施工伊始,为节省资金,谭文宜老人组织儿女、孙子、孙女、外孙等人,自己架设钢筋、铺设模板、浇筑混凝土,虽是寒冬腊月,河风刺骨,他们的手被冻得通红,全家人没有一个退缩。
在用混凝土浇筑桥墩和桥面时,需要夜以继日施工,谭文宜老人将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分成三班,轮流上岗作业。夜晚,寒风凛冽,大家满怀豪情、分秒必争,全力以赴投入到桥梁建设工作中。经过紧锣密鼓施工,一座长30米、宽4.5米、高达8米,凝聚着全家人的心血和汗水的“爱心桥”安全顺利完工。

谭文宜在清理桥面泥土
“爱心桥”建成后,当地党委政府及时行动,在桥两端修建并硬化了公路,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在修建公路时,需要占用群众土地,谭文宜老人又拿出省吃俭用的5500元钱,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桥修建好了、路修建通了、安全出行和庄稼运输难问题解决了,群众的心里更快活了,曾经的担惊受怕成了过往,大家对谭文宜老人赞不绝口,纷纷称赞他是一个古道热肠的贴心人,是一个解困纾难的好心人。
村里虽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在打扫公路卫生,但谭文宜老人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多年来,只要一有空,就会清扫桥面上的落叶,让桥面保持干净整洁,对这座桥像自己家中的物品一样爱护和珍惜。

镇村干部走访问谭文宜(右二)及家人
近日,王场镇和大坝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问谭文宜老人是怎么调动起儿女的爱心和积极性的,老人真诚地说:“解放前,我是一个孤儿,生活非常艰苦,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从小教育孩子们要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勤劳节俭,儿女们都很听话、都很勤奋,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正是这份感恩与传承,让爱心在这个家庭中生根发芽,经过辛勤浇灌,开出了绚烂之花,也让这座“爱心桥”成为了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