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不便,有人上门探望;房间杂乱,有人上门整理;家电坏了,有人上门维修……一次次轻轻的敲门声,给空巢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舒适生活,更是关怀与陪伴。这些“敲门声”,就来自重庆两江新区民心佳园社区“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项目。
“比自己的亲儿女还亲”“听到志愿者的敲门声,心里就觉得踏实”,这是不少空巢老人对“幸福来敲门”的评价。从2015年6月成立起,“幸福来敲门”已走过10年,逐渐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日益丰富的服务类型,让这份幸福不断延续。
为服务好老人
志愿者展“十八般武艺”
早上10点,“幸福来敲门”志愿者张志芬带好清洁工具,准备为一位服务对象做家庭大扫除。张志芬是“幸福来敲门”项目“张姐送福到家”志愿服务队伍的领头人,6年前,她为照顾孙女来到民心佳园,逐渐与志愿服务结缘。
“每天给孩子做完饭,送去上学后,就没事做了,偏偏我又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总想给自己找点活干。”张志芬说,在社区推荐下,她加入“幸福来敲门”,主要为空巢老人做家庭清洁。

图为张志芬帮空巢老人打扫房间。民心佳园社区 供图
起初,张志芬不觉得这活难干,“主要是扫扫地、倒倒垃圾,收拾下桌椅,和自己在家做家务差不多”。随着接触到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张志芬感受到了“难度”,她曾在一位卧床老人家中苦干大半天,终于将地面厚厚一层污垢清理干净,也曾拖着几大袋垃圾下楼,累得胳膊酸疼。
在“张姐送福到家”志愿服务队中,“张姐”并不单指张志芬,这里的张姓志愿者足足有8人。
和张志芬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张志英,也是为帮子女带孩子,从万州来到民心佳园。由于名字相近,又常常同组活动,两人常被误认为姐妹,实际上在加入“幸福来敲门”前,她们互不相识。
每次上门探望,张志英都会尽可能多陪伴老人,聊天解闷,捏肩捶腿,她善于挖掘每位老人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开解。“我们服务的老人中,有的丧偶,有的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生活和精神方面都需要关怀,想办法让他们开心就是最好的陪伴。”张志英说。
“小熊,我的药没了,能不能麻烦你帮我买一下。”接过电话,志愿者熊艳春快速出门,骑上自己平时送外卖的电动车,到药店将老人需要的药品一一购齐。因为热心肠好助人,熊艳春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作“小熊”,在“幸福来敲门”中,代取、代购的活儿有不少都是由小熊负责的。

图为甘信芝为空巢老人清洗空调。民心佳园社区 供图
甘信芝在退休前是一名产业工人,如今在“幸福来敲门”主要负责义务维修服务,平时总能见到他拎着工具袋在楼栋间穿梭的身影。从桌椅板凳到水电线路,从家电维修到空调清洗,甘信芝样样能行,他说:“只要老人们需要,我随叫随到。”
爱心送餐、心理咨询、紧急救助……10年过去,“幸福来敲门”项目志愿者从最初几人发展到如今的30余人,服务类型接近20类。从屋门到心门,从养老到享老,越来越多空巢老人,感受到这阵“敲门声”的美好。
凝聚多方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一款干净利落的发型快速成型,李嬢嬢在镜子前左右一照,笑着说:“剪完头发整个人都年轻了不少,这项志愿服务搞得太贴心了!”

图为义剪志愿者为老人服务。陈鑫 摄
这温馨一幕,正是“幸福来敲门”开展义剪服务的真实写照。在民心佳园经营理发店的郑青峰,从2024年起成为“幸福来敲门”志愿者,他牵头开展的定期义剪,成了不少老人生活中期待的事。

图为奥园医院志愿者在民心佳园开展义诊服务。民心佳园社区 供图
在社区坝子上,还常看到由奥园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刘国平带领的义诊团队开展免费健康服务的身影。量血压、测血糖、根据身体情况给出健康建议……在奥园医院支持下,“幸福来敲门”有了更专业的医疗力量,老人们也有了健康依靠。

图为志愿者给空巢老人送餐。陈鑫 摄
粽子、水饺、腊八粥……每逢传统节日、节气,志愿者吴秀珍、李洪金夫妇就在家中忙活起来,为老人们准备美味饭菜。这项服务源于“幸福来敲门”项目2020年开设的“刘嬢嬢爱心厨房”,在吴秀珍、李洪金夫妇“接棒”后,更名为“珍香爱心厨房”。
这些年来,始终有个问题困扰着“珍香爱心厨房”的志愿者——“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帮到更多老人”。2024年,金山街道·山之上·社区慈善基金对项目进行支持,“珍香爱心厨房”有了资金来源,志愿者们可以放心地“大展厨艺”。
还有更多资源与“幸福来敲门”形成良性互动。金山街道“艺润金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老人们带来“心”的关怀;社区空间的盘活,养老服务阵地将迎焕新;智慧设备的引入,让老人们居家更安全……在民心佳园,幸福的边界正持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