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端制造业而言,没有精密的测量,就没有精密的产品。在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磨出了一把原创的“精密尺子”,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器件“造得出”的攻坚目标,获评2024年度重庆市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着这样一套纳米时栅角度测量装置模型。它来自重庆理工大学,是学校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首创性成果。通过用时间测量空间,这台装置的相关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我国测量仪器的极限。
重庆理工大学纳米时栅团队技术人员王合文介绍,这样的超高精度的角度测量装置,其核心部件在之前,基本上都是依赖国外进口,但是自从纳米时栅研制出来之后,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2021年,纳米时栅成果正式开启转化应用,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合作成立产业化基地。从最初的一个概念,到批量生产的产品,背后正是学校的专利创新链、制度保障链和转化服务链“三链”聚合成果转化运用模式的保驾护航。
重庆理工大学纳米时栅团队技术人员蒲红吉介绍,他们科研人员拥有整个知识产权成果的所有权,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科研人员的转化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打消在转化过程中所有后顾之忧。
目前,时栅新产品已经被工信部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批量应用于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检测仪器等领域,服务200多家龙头企业,累计创收上亿元。通过改革创新,重庆理工大学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