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多年前,硝烟弥漫,一位苏联飞行员将生命献给了中国的长空。今天,让我们跟随主持人看新重庆工作室,去缅怀那段在战火中铸就、跨越山河的深厚情谊。
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守墓人魏映祥告诉我们,“这些树,就是当年我母亲种下的,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我和我母亲守护这里,已经67年了。”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国际上,苏联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对华输送了大批军用物资。1937至1941年间,2000多名苏联志愿航空队员先后奔赴中国战场,隐姓埋名,执行对日作战的绝密计划。其中,就包括化名“古大队长”的重型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
据重庆市万州区档案馆副馆长冯长宝介绍,“在1939年10月3日,库里申科率队突袭了日军在汉口集结的机场。在这次袭击中,曾经指挥轰炸重庆的日军第一联合航空队司令冢原二四三的左臂被炸断了。”
这场漂亮的突袭,让日军近半年无法对重庆三峡地区继续实施轰炸,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然而库里申科知道,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执行任务前,他写下了这封家书,信中还温柔许诺要为女儿挑选礼物,而这封家书也成了他的绝笔。
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队再度突袭汉口机场,炸毁日机60架,死伤敌军300余人。然而,返航途中,突遭6架日机疯狂追击。虽然库里申科带领大队成功突围,但自己的战机却被击中受损。
“在江的对面,是陈家坝。当时,库里申科的战机就是在陈家坝附近的水域迫降的。当库里申科驾驶的战机返航飞临万县陈家坝时,飞机已彻底失控。可飞机底下是密密麻麻的农舍,重型轰炸机一旦坠落,农田、百姓肯定要跟着遭殃。所以,他拼尽了全力操纵飞机,让飞机迫降到了江面上。”冯长宝如是说。
魏映祥回忆说,“我母亲和我外公,他们看见空中一架飞机冒着黑黑浓烟,迫降在长江边上。我外公就参与打捞。”
“在这一件档案中,就记载了库里申科驾驶的战机坠江之后,组织进行打捞的一个布告。”冯长宝介绍道。
冯长宝告诉我们,“大概是经过了20多天,库里申科驾驶的战机被打捞上岸,经过修复又重新升空作战。但是,库里申科本人却永远地牺牲了。他的亲人收到的只有一纸阵亡通知,但库里申科在哪里牺牲的,后来被葬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因为当时苏联援华作战是保密的,所以他的墓碑上写的是‘空军古烈士之墓’。”
“我母亲一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这样守护。 一次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就是这棵黄桷树,被吹断了。当时我母亲戴着斗笠,我是穿着雨衣,晚上八点多钟跑到墓地来看。在我幼小心灵当中,我就觉得库里申科烈士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1977年,我母亲退休后,我就接我母亲的班。我们不能让这位国际友人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感到孤单,我们中国人民陪伴着他,让他的亲人放心。”魏映祥如是说。
2009年,库里申科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入选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抗战期间,中苏空军联合作战,共击落击毁日机1049架,炸沉日军舰船70余艘,200多名苏联空军战士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
库里申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看到日军飞机不分昼夜地对中国平民区实施轰炸,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
从长空中的守护者到长江边的守墓人,80多年过去,对人类命运的共情依然动人,对世界和平的共鸣依然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