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重庆牢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进一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9月10日下午举行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这方面的工作成效。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生态环境的“品质感”明显增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水质优良比例连续4年优于97.3%目标任务。其中,2023、2024年连续两年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达到“优”的标准。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两江四岸重现‘清水绿岸’,滨江亲水公园常常带火重庆的‘来重庆看海’的话题,PM2.5浓度持续下降,我们的‘重庆蓝’‘夕阳金’经常在我们朋友圈‘C位出道’。”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芹:“预计到今年年底,我们重庆的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更加绿色。”
“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的“含金量”显著提升,发展的“含绿量”稳步攀升。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20年52.5%提升至55.07%,跻身全国前10位;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园区20个,单位GDP能耗、碳排放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我们布设阴条岭、武陵山、华蓥山、金佛山等4个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46个固定观测点,基本覆盖了我市重要生态系统。”
此外,这5年,我市还积极构建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的“精准度”持续提高。累计制定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30余项,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生态环保法规体系。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吕俊强:“5年来我们累计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有4万余个,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流域、重点河流环境风险管控,及时妥善、科学地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守牢美丽重庆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