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强降雨中,从气象预报到水文监测,从城市排涝到防汛应急,大数据技术的加持,让人们应对暴雨比以前更加从容。
在铜梁,“知天”数字气象服务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平台能实时显示当地及涪江、琼江上游水文站信息,实现过境洪水的智能预报预警。
铜梁区气象局局长何杨:“针对某一区域的天气精准预警,制作的短临预报,能在1分钟之内,直接到达应急责任人和公众。”
从全市来看,这样的气象预测预警已经成为常态。早在11日白天,市气象台就发布专报,明确提示西风槽与低涡切变将带来大范围强降水,并完成了趋势性研判。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成渝地区智能降水预报模型,同时依托雷达外推和人工智能模型,更精准的预报也相继发布。
市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吴政谦:“我们在今天(12日)早上7点多的时候发布了一期6小时的强降水预警。今天(12日)早上9点,也是滚动更新了两小时的预警。”
同样是数字赋能,数字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也大显身手。重庆高新区曾家镇振华路有一处低洼路段,以前每逢大雨都要被淹。12日早上8点多,系统监控发现这里出现积水。收到预警通知后,应急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
市专业应急救援高新区支队支队长李奇:“如果积水深度再加深,我们将采用抽水泵进行抽水。”
重庆高新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潘勇:“按预案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与传统处理模式相比,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60%以上。”
消除城市内涝,三级数字治理中心功不可没。在江北,预警信息提前发布,工作人员也提前到达易涝点位 ,做好排水措施,让瞬间聚集的雨水有处可流。截至9月12日中午12点,市级平台发现暴雨相关的城市问题10件左右。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科长刘江:“主要是道路积水问题 ,比上一次出现暴雨天气,下降了50%以上。”
记者同时从市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9月12日早上8点,我市针对中心城区启动城市内涝灾害Ⅲ级应急响应。截至12日12时,全市共出现一般积水点24处,已全部完成处置,未出现人员伤亡被困和重大财产损失。
防汛方面,9月11日以来,水利部门已发布小流域山洪、中小河流洪水等多期 递进式预警信息,提醒荣昌、璧山、合川等重点区县关注水雨情变化。“政务 · 水旱灾害防御应用”则汇集了气象、应急等20个部门、1.6万个感知设备的数据,形成数据一组库、感知一张网、风险一本账。
璧山区八塘水文站工作人员朱华川:“水位每涨20到30公分就立刻测一次流量,确保水文监测数据精准可靠。”
市水文监测总站副站长黎春蕾:“接入水文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把洪水预见期提前到3天以上,递进式预警到区县、到乡镇、到流域、到影响人口,逐步细化、提升精度,为我们的抢险救灾赢得更多时间。”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