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巫山龙骨坡遗址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关键依据。在17号举行的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多项研究成果集中发布,有望重新溯源人类早期文明。
今年是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经过5轮发掘研究,考古人员在这里取得了包括“巫山人”下颌骨化石及门齿化石在内的丰富成果。根据2022年古地磁测年结果,龙骨坡遗址年代被推定为距今250到200万年。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表示,与其他史前人类遗址相比,龙骨坡遗址地层清楚、时代可靠、内涵丰富。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有石器、有人,还有动物群。目前来讲,我们就认为‘巫山人’标本,它应该就是最早的人类化石。华夏文明的孕育初期,还没有成型的,那就是最早了。”
黄万波认为,作为“龙骨坡文化”的主人,“巫山人”为“亚洲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多位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维度,为“龙骨坡”画像,推动史前遗址系统比较研究跃上新台阶。其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原地埋藏的食肉类动物粪便化石,锯齿虎粪便化石更是亚洲首次发现。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保罗 · 拉米:“通过遗迹化石,填补了对古环境、食物链、捕猎者和猎物的关联这方面的工作,人类存在的地方,动物也在同时共存。”
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复原距今200万年前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它历史发展的情况。”
据介绍,这次研讨会是2025长江文明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吸引了法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的专家与国内60多名学者参会,他们围绕“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等课题展开了文明对话。《龙骨坡遗址发现发掘解析图鉴》《龙骨坡遗址研究论文集》两本专著也在现场发布。在专家看来,龙骨坡遗址对追溯长江文明源头、丰富长江文明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英华:“以龙骨坡遗址作为一个平台,从遗址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以及阐释、传播等等,首先是要实证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那么从现实的意义上面来讲的话,我们要为三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与学术的支撑,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杨雪仪 莫亚 特约记者 余芳涵 肖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