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作为全国三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之一,重庆正在探索从确权流转、数字赋能到绿色金融的全链条路径,让“纸面上的林权”真正变成农户手中的“活资产”,既守住绿水青山,也拓宽金山银山的成色与内涵。
在江津区猫山茶场,山坡茶垄层层叠叠,茶农们正忙着采摘秋茶。采下的茶叶很快送进厂房加工成干茶。近年来,当地将大片林地流转给茶企经营,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模式,让昔日荒坡焕发生机,茶叶产值连年增长,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双提升。
江津区蔡家镇鸳鸯村茶农王贞群说:“我把林地租给老板拿去栽茶树,老板还拿给我租金,教我们如何管理,我家附近的茶园委托给我管理,我们一家一年收入增加了20000多元。”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林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发展扫清了障碍。在梁平,这项改革借助数字化手段走得更远。当地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林权交易平台,让林地流转实现线上可查、全程留痕,累计流转盘活集体林地37.8万亩,近5万户入股林农实现长期稳定收益。
梁平区林业局林改办负责人李启立介绍,累计办理林地经营权证145本,确权经营面积12.56万亩,将林权流转纳入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大幅度缩短流转周期,不断规范流转秩序,推广林地经营权加生态产品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有效实现生态资源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更多发展资金。过去,林权因权属不清、评估困难,很难作为贷款抵押。如今,改革打通了这一瓶颈。丰都县成立西部首家“林业专营支行”,创新推出“林地经营权+森林旅游康养”信贷产品,为南天湖旅游集团发放贷款1.3亿元,推动生态资源向多元业态延伸。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还有绿化改造,形成了自然风光与主题游乐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游客量达到240多万,带动了当地的林农就业563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丰都县文旅集团融资部职员邱菊告诉记者。
中国人民银行涪陵分行丰都营业管理部副主任余剑科透露,探索林权融资抵押模式,创立“1+N”林业专营支行金融服务体系,补齐林业产业链短板,实现绿色金融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度融合。
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以来,我市新增新型林业经营主体845家,林权流转交易面积127万亩,林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面积约81万亩、林地经营权登记业务面积103.5万亩,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12亿元,林业总产值突破1780亿元。
市林业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处副处长赵许锋表示,下一步将纵深推进大仙女山片区全国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启动重庆市“三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林草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富民、文明浸润四大行动,将林草型生态型文明理念落实到全市广大涉林村社和千村万户。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