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一件“共享”礼服 暗藏何种智慧?

发布日期:2025-10-16 19:56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有一件特别时髦的文物:一套衣裙。在艰苦岁月中,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套漂亮衣裙?衣裙背后,藏着怎样的斗争智慧?

小西装、A字裙,这样的“OOTD”,优雅穿搭,即使在今天,仍显得时髦。它的制作和用途也很时髦:这是一套“手工定制”的“共享单品”。

时间回溯到1939年初,国民党正式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从联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重庆,由于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在其统治区内公开活动,因此南方局处于秘密状态,依托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开展工作。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李馨柔介绍:“当年中共中央南方局缺少速记员,于是周恩来就委派了方卓芬和吴博两位同志来重庆支援。而在方卓芬和吴博穿着军装出现的时候,周恩来就说你们这件衣服去大后方可不行,容易引起特务的误会,得着便装才是。于是马上拨了40元的置装费给他们。而在前往重庆的路上,方卓芬就买来了两件布料,缝制了这一身漂亮的衣服。”

面对经济封锁,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条件极为艰苦。大家穿的是粗布单军装,拨给方卓芬的40元制装费,可以说是精打细算省出来的。而方卓芬在顺利抵达重庆后,也十分大方地将这套礼服贡献出来,也就成了大家共享的“公用礼服”。

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张丽佳介绍:“当时方卓芬同志是以经济工作者的特殊身份,参加金融界相关活动,出席这些重要场合的时候,这一套公共衣裙成为了她非常重要的保障。南方局很多女同志,她们也都穿着这件公共衣裙,广泛去接触社会各界友好人士。”

通过长期联络,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了宋庆龄、张澜、沈钧儒等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支持推动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在重庆成立,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打下基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方局又协调多方力量,成功营救被困香港的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800余名爱国人士和文化精英,被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一件公用礼服折射的斗争智慧,也是红岩精神的生动注脚。如今,这件礼服静静陈列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每年迎来上百万人次参观,勉励人们传承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