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央媒看重庆 > 正文

新华社 | 重庆山城巷:烟火气交织着国际范儿

发布日期:2021-06-12 09:45 来源:新华社

当时间的车轮碾过,等待城市里一条条老街巷的命运是什么?

也许是越来越破旧的建筑、越来越差的环境、越来越少的老住户,然后最终被夷为平地,一张白纸从头再来;但也许,还可以有另一种可能——成为“不老”的传说。

在重庆,就有这样一条百年老巷,从历史深处走来,越来越“年轻”,它就是山城巷。

5月18日,游客在重庆山城巷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山城巷,是重庆这座山城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它依山而筑,沿崖而上,从重庆“母城”渝中区下半城的南纪门开始,一坡又一坡的青石阶梯顺着山势一直延伸到上半城的领事巷,石阶外侧则是大江东去的滚滚长江。

山城巷被称为重庆的“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建于明朝初年的老城墙,有清末重庆开埠时期修建的外国领事馆和教堂,也有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以及海派风格的石朝门建筑,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间修建的学校、居民住宅,是重庆现存不多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民居建筑聚集地。

然而,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不能改变山城巷人居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恶化”的现实——私搭乱建的棚屋杂乱无章,缺乏维护的历史遗迹斑驳破败,摇摇欲坠的危房危墙时有倒塌……百年老巷风华不再。

是推倒重来,还是为城市留下记忆和文脉?2018年,“寸土寸金”的渝中区选择了后者,决定对山城巷进行“微更新”改造,通过保留历史建筑肌理和脉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适度调整片区功能,打造一个有文化、有记忆、有新生、有活力的全新山城巷。

5月18日,游客在重庆山城巷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不搞“大拆大建”的山城巷,是中国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发展理念转变的一个缩影——从外延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所谓城市更新,指的是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

经过3年多的慢工细活,更新后的山城巷在今年春节期间重新亮相,立即成为重庆最火热的“网红”打卡地。人们发现,山城巷变美了,不仅烟火气十足,还更加具有国际范儿。

隐于山城巷中段开了30多年的“步道老火锅”,受益于山城巷的改造,经营规模也从曾经的4张桌子增加到现在的14张。火锅店负责人应波说,火锅还是从前的味道,菜谱也还写在门板上,但生意却比以前好了很多。

一位女孩在重庆山城巷写生(2017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今年65岁的周英碧也是一位坚守在山城巷的老住户。她染着一头活泼的粉色头发,家族从80多年前便定居于此,退休后在家门口售卖冰粉、重庆小面等小吃,附近的居民和顾客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周姐”。周姐说,现在的山城巷和她小时候记忆中的变化不大,对这里的感情深了,便不想搬走了。

“我们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意历史文脉的传承,不仅完整保留了整个街区的风貌,也留下了一些老住户,由他们来讲述山城巷的故事,才是最合适的。”山城巷改造运营项目负责人黄衡说。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黄衡表示,把山城巷的一些居住空间和废弃空间腾出来发展商业,可以让山城巷更加符合当下的时代需求,也能让山城巷真正“活”起来。

在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法式教堂仁爱堂旁的空地上,一座由废墟打造而成的“荒野花园”引得游人赞叹。在设计师巧妙的构思下,一帘“玫瑰瀑布”从教堂的残垣断壁上从天而降,加上遗存的历史建筑法式钟楼的衬托,这里成为众多年轻游客最喜爱的拍照地。下一步,这里还将融入沉浸式的餐吧、酒吧等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看着年代感十足的老建筑和新风旧俗交融的生活场景,品尝过老火锅和咖啡、奶茶,来自广西的年轻游客秦霜梅感慨道:“山城巷就像重庆的缩影,既能触摸暖心的烟火气,又能体验现代都市高大上的国际范儿,充满着乐趣与灵感,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