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城口县双河乡硝水坝村的国家储备林项目现场,小树苗刚刚栽下。新华社记者陈青冰摄
新华社重庆8月26日电 在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城口县双河乡硝水坝村,一排排小树苗刚刚栽下,村民们正在林地里劳作,有的在为树苗施肥,有的在为已经成林的大树除草,有的在修筑林地周边的道路。
“这是最新实施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之一,村里共有人工栽培以及现有林改培的林木700余亩。”城口县林业局副局长洪家国说。
树,在地处大巴山区腹地的城口县并不稀奇,这里超过70%的面积被森林覆盖。但如今,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实施,赋予了树木新的使命。
国家储备林,是中国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优质木材的需要,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作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重点合作省市之一,重庆于去年1月正式启动建设500万亩国家储备林,总投资190亿元。森林覆盖率全市最高的城口,成为重庆国家储备林项目首个试验示范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家储备林将承担起重要使命——缓解国家对木材的进口依赖。
根据2018年4月印发的《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到2035年,中国将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实现一般用材基本自给。如果能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缓解甚至破解木材进口依赖,无疑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国家储备林还承担起修复生态的使命。在重庆,国家储备林项目预计将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这里曾经是一片没有植被的荒山。”洪家国指着硝水坝村的一片树苗说,国家储备林让越来越多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国家储备林的“新使命”远不止于此,它们还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洪家国说,村集体经济组织将符合条件的商品林30年经营权集中流转给企业,由企业支付流转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再向农民兑付流转费用,同时可创造出栽培、管护、抚育、采伐等工作岗位,农民可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硝水坝村村民杨友江是受益者之一。杨友江此前多年在外打零工,2017年因身体原因被认定为建卡贫困户。今年3月,国家储备林项目在村里启动建设后,他直接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杨友江通过流转家中40多亩林地,每年可增收近2000元。今年3月以来,他和妻子参与国家储备林的抚育和公路的修建,已实现增收1万多元。
“以前,家里的林地没人看管,几乎成了荒地,没想到现在能靠它挣钱。”杨友江说。
在重庆城口县双河乡硝水坝村,村民们正在国家储备林项目道路建设工地务工。新华社记者陈青冰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的农民工滞留在家中,国家储备林项目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在城口县修齐镇岚山村,国家储备林项目共流转林地7000余亩,264户村民可获得租金收入,项目还吸纳46名村民务工。
村民王官成和妻子原本在深圳一家外资工厂务工,但因年初的疫情留在家中,妻子又刚生了孩子。后来,听说储备林项目有用工需求,他赶紧报了名。
“家里流转了190多亩林地,每年有租金收入,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尽管比在深圳低一些,但能在家照顾一家老小。”王官成说。
数据显示,5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落户城口后,每年的林地流转资金将达2500万元,将支付给2.3万户农户,预计每年梳林、采伐3万立方米木材,又将增加农户收益150万元,造林、抚育、管护、加工等项目将解决就业3000余人次。
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储备林将承担起更多新的使命。在硝水坝村和岚山村的国家储备林林场内,大黄等中药材幼苗刚刚种下,每年产出的中药材,将给村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未来,我们将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发展林下种养殖业,还将引进企业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说,在此基础上,还将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度假区等新业态,推动林文旅融合发展。
目前,国家储备林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设范围已涵盖29个省区市。
(作者:赵宇飞 陈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