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央媒看重庆 > 正文

奏响巴山渝水文化新乐章

发布日期:2024-05-16 14:02 来源:求是网

图片

奏响巴山渝水文化新乐章

姜 辉

江城好风日,一上一回新。今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重庆考察调研并听取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两江潮涌千帆竞,巴山渝水气象新。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扎实推进政治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艺立品、创新立业、变革立制,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深学笃行新思想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重庆考察,嘱咐我们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战略部署中居于首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对其认识和把握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进行。我们强化体系化学习、体系化领会、体系化贯彻,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和“走心走深走实”工程,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大学习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从体系化学到学出体系,形成工作模块、知识体系和价值判断,结合重庆实践,坚持好、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思想的力量穿越时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重庆大力加强理论研究机构和平台建设,实施理论研究提质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在高校设立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基地,试点建设12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2个创新团队。举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研讨会、“两个结合”学术论坛。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丛书、《新思想领航新重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等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相继推出。

图片

重庆用好用活红岩精神发祥地优势,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图为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绿水青山,百花齐放,退耕还林美化家乡,村村通的公路平坦宽敞……”这是重庆金钱板非遗传承人汪清兵表演《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中的一段台词。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重庆在“微”字上下功夫,创新打造“学习新思想”、“理响重庆”等微宣讲品牌,实施党的创新理论“精微”传播工程,推出“理响青年”理论视频栏目,广泛开展“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微宣讲活动,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涌现出“红岩渝理同行”、“青活力”、“小院讲堂”宣讲队和“理论麻辣烫”宣讲团等一批理论宣传宣讲典型。

塑造巴渝文明新风尚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红岩精神作出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红岩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4月17日,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他嘱咐我们:“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重庆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好用活红岩精神发祥地优势,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

如今,漫步苍翠碧绿的嘉陵江畔,在精心打造的红岩文化公园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桂园等旧址串点成线,一个个熟悉的姓名,一段段埋藏心底的故事,随着脚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人们的心里。2023年,坐落于红岩文化公园深处的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揭牌,并举办了“新时代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等理论研讨会,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论述,阐释新时代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现在,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红岩精神”专题巡展巡演活跃在巴山渝水之间,《沁园春·雪》、《我的修养要则》、《狱中八条意见》等一个个“红岩故事”,通过讲诵展演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群众中演出传唱升华。我们还持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推动红岩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共生,家国同构助力精神文化传承。今年3月,在重庆开展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中,“红岩精神”成为最具辨识度的一个关键词,成为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

2024年清明节,“小萝卜头”这一家喻户晓的小英雄,通过“重庆造”思政动画片《小萝卜头》与巴蜀小学师生“见面”。这是“小萝卜头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重庆将“红岩精神”全面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尝试。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出台《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等制度文件,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品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0个、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25个,推出“带我回家”等“金课”、“爆款”,思政名师相继涌现。

文明新风满巴渝。今年4月23日下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24日上午,在听取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重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组织开展“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着力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民风社风,让时代新风充盈新征程。我们还统筹抓好全市域精神文明创建,制定施行《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出文明创建提质扩面工程,试点建立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共创共建机制,全覆盖建设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文明实践精品示范带,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开展“最美重庆人”系列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竞相涌出。“时代楷模”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一句句直抵人心的善言,一件件感天动地的善行,记录着重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坚实脚步。

做强城市“媒体大脑”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次向在重庆举办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今年4月23日上午,总书记在考察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时指出,“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重庆扎实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服务并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宣传文化智融工程,坚持多跨协同、整体智治,搭建数字文化构架体系,扎实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庆做强城市“媒体大脑”,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1个市级“媒体大脑”,建设“第1眼新闻”、“新重庆”2个头部传播平台,迭代升级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区县融媒体中心等9大传播平台阵地,抓实内容提质、技术赋能、人才支撑等工作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刷屏、爆款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在新时代的重庆大地上,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地生根,发展欣欣向荣。把这些生动鲜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宣传好,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黄钟大吕。我们大力改进和提升宣传方式,在市级媒体统一开设“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向总书记报告”等专题专栏,精心实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采访活动,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强大力量。

近年来,重庆不断提高舆情引导处置质效,建立健全重要媒情、网情、社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处置闭环机制,建成网络辟谣联动矩阵,共建川渝互联网联动辟谣平台,推进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防范化解风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巩固。

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巴风渝韵传千载。李白、杜甫、陆游等诗化了这里的山水人文,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在这里记录了历史与时代。重庆是文化的沃土,也是成就文化的地方。

1945年夏秋时节,毛泽东同志来渝参加重庆谈判。其间,他的《沁园春·雪》被发表转载传抄,成为一段文坛佳话。围绕上述历史记忆,重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大型文献电视片《重庆谈判》,引起强烈反响。这是重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切实行动。近年来,重庆创新文艺创作全周期联动协调机制,实施文学“讴歌”计划、美术“添彩”计划、舞台艺术“渝韵”计划、影视“扶垚”计划,推出一批彰显时代气象、中国气派、重庆气韵的“渝字号”大剧、大片、大戏、大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建于20世纪50至90年代,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得以保留,老城格局和肌理仍在延续……青石板长阶、红砖房、茂盛的黄桷树,印刻着火红的年代记忆,沐浴着新时代的人民城市之光。今年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村社区考察时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要用心用情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重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重深挖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深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研究,扎实推进钓鱼城遗址、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出版《巴渝文库》,让文物讲述文明,让历史告诉未来。

图片

重庆围绕“核心景区+精品线路”,串珠成链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塑造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品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图为今年春节期间重庆洪崖洞景区游人如织。 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此后,总书记又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分别在武汉、南京、南昌召开座谈会。今年4月24日上午,总书记在听取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为“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重庆“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保护传承项目,重点实施合川钓鱼城遗址等4项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项目,巫山大溪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17座综合性博物馆提档升级,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成功举办首届长江文明论坛,搭建“央地共建 区域联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23年,首届中国剧本娱乐嘉年华在重庆举办,剧本版权交易10000余次,直接产生经济价值5亿元以上。这是重庆打造“中国剧本娱乐之都”的文化业态新名片,也是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回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体制改革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重庆扎实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文化领域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广电网络整合、电影院线重组改革,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紧紧围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新型媒体、智慧广电、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丰富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等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创等文化消费项目,全力打造文旅演艺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中国剧本娱乐之都,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重庆持续发挥“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核心景区+精品线路”,串珠成链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塑造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品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全市现有涪陵区武陵山大裂谷景区等5A级景区12个。解放碑、洪崖洞、天生三桥等“网红”打卡地风靡全球。在三峡游的游轮上,时常能听到外国游客对壮美三峡的赞叹之词。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庆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这句话形容令人向往的人类文明光明图景,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重庆“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在外宣工作机制上,探索新的资源配置运用方式,形成“机制抓总、条抓块统、多元发声”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适应国际传播新特点新趋势,聚力打造外宣旗舰,把“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迭代升级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覆盖舆论传播、文化推广、人脉建设、文明对话合作、社会民间交往等多个领域,努力形成包括国际传播内容生产、平台建设、国际媒体及渠道、国际品牌公关、企业出海信息平台等多种业态的国际传播集群体系。

跨越山海,走向世界。重庆大力推进“采访线”工程,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外宣活动,实施巴渝文化“出海计划”,推出“渝见·陆海之约”、“感知重庆”海外行等活动,立足重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庆篇章,让重庆声音传遍四海。《中国桥都》、《轨道上的都市区》等多语种视频,收获十多亿全球传播量,让重庆一路火到国外,成为外国人眼中的“洋网红”,并获评国家级对外传播奖项。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重庆将继续以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姿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