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一个渝北乡村的产业探索之路
“新栽的果树排成了行,再不是往年旧模样……”
这天,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3名老人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拉着二胡、吹着笛子,唱着他们的新生活。
杨三全(左)等人在演奏乐器。
带头的老人名叫杨三全,退休前是村干部,这首巧妙体现村子变化的《大盛柑橘红》,正是他作的词:“以前青壮年外出,土地撂荒。2017年村里成立合作社,柑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找土
老杨说的合作社,是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单从这个名字看,就与一般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不同。
青龙村村民家里其实并不穷,最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6户,2015年也都脱了贫,但是本村产业始终是空心的。
“村里过去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土地分散,一个是缺少劳动力。”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告诉记者,以前的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不足2000元,50岁以下的人有90%外出务工。
2015年,29岁的黄志回村办了一次酒席,用他的话说,“当时村里的寒酸样,都不好意思请外面的人来”。于是,在外做建材生意的他决定回乡,找一找属于青龙村的“青龙”。
刚开始的小半年,黄志跟着村干部跑前跑后。2016年村“两委”换届,老杨他们觉得,不妨把接力棒传给这名年轻人:“年轻人有文化、有干劲,思路非常广阔。”就这样,黄志被村民选为党总支书记。
青龙村居民的新房子
黄志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牵头成立合作社,解决产业用地的问题。
“我们做过统计,原先土地最分散的一家,3亩6分地分布在30多个地块。”土地分散,就没法规模化种植,黄志的思路是,让村民以总的土地入股,再交由合作社统一规划。
2350亩,这是最终可供合作社生产的土地面积,并且这面积是实打实的,是连片的。
找果
土地有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弄清楚搞什么产业、怎么搞产业?
站在青龙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片柑橘,仔细一问,才知道这里有爱媛38、沃柑、血橙等不同品种,林下还套种了蔬菜、大豆等。柑橘这个方向一开始是确定了的,至于具体怎么搞,完全由村民说了算。
“老百姓全程参与产业发展,我们只是组织,更多的还在于引导。”黄志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心中有数,他们最远去过贵州赤水考察苗圃,包括最终要发展到什么规模,都是村民一起讨论的结果。
方向定了,但是青龙村过去也种柑橘,咋就没搞起来呢?
记者看到,如今青龙村的橘园正如老杨的歌词:一排排橘树顺着地势整齐排列,每垄间隔五六米,其中有两三米是机耕道。
“过去即便是成点规模的地块,老百姓也是下意识地密植,以为种得越多产量越高。”黄志记得,引导村民形成科学的种植习惯,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留出间隙保证光照和通风、柑橘田管和采收等全过程机械化,这便是青龙村柑橘的新模样。
青龙村橘园的新模样 覃皓珺 摄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种植,转变也给村民带来了挑战。今年66岁的罗光全,2013年患上肺癌做了切除手术,治疗花光了积蓄。听到要大力发展柑橘,他却担心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吃不消。
“为此,我们从四川成都专门聘请了标准化果园管理人才,合作社把田管等具体工作完全放权,再通过绩效考核提高果园的效能。”黄志介绍,他们给管理人员的基础工资每月只有3000元,剩下的必须用实打实的产量和效益来说话。
找钱
如今,罗光全不仅不发愁化疗费用,家里的老电视机还换成了60寸的液晶电视。但是,柑橘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产业,青龙村的柑橘今年才第二年试挂果,卖了30多万元。那么,罗光全是靠什么增收的呢?
青龙村农机服务队 谭英姿 摄
“我们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机服务队,由专家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即便柑橘本身还没见效益,村民的收入也能够得到保证。”黄志告诉记者,服务队购置了乘坐式割草机、履带运输机、农用无人机等机械100余台,培育了高素质农民12人。
除了来自服务队的每月3000元工资,罗光全又利用闲暇时间学会了养蜂,一年还能再赚两三万元。
多渠道增收只是青龙村的探索之一。这个将全村产业统一于一体的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还有机构设置上的奥秘。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合作部,“一社三部”,生产业务、供销业务、资金业务参照现代企业组织方式推进,既专业分工又协调一致,在村一级实现了生产、流通、信用三大功能的有机融合。
在股权结构方面,全村517户全部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其中还有303户又以151.5万元资金入股。在此基础上,青龙村提出了“8∶2+1”的分红模式。
“农户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果园套种作物收益的100%归村集体。”黄志特意介绍,分配时合作社提取10%的公积金和5%的公益金,统筹用于扩大再生产,剩余部分按股分红。
2020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性纯收益187万元。今年2月,青龙村的农民第一次拿到了属于他们的100多万元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