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5月29日电题:山城重庆的“上游担当”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姚雨璘
↑4月23日,游客在位于奉节县的三峡之巅风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山城重庆,扼守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更关系到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
重拳保护生态环境、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群众共享生态保护成果……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充分展现“上游担当”。
重拳治污
↑重庆缙云山景色(2020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珍稀动物“用脚投票”,无疑是一座山生态向好的重要佐证——最近,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采集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物种“哈氏脆蛇蜥”活体。
缙云山,全国罕有的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重庆主城区“绿肺”之称。
然而,村民们为求发展违建农家乐、侵占林地。“靠山吃山”的过度开发突破了生态红线,“绿水青山”一度失色。
2018年6月,重庆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62万平方米违法建筑,栽种植物77.4万株,动员520名群众搬迁到保护区之外,复土复耕复绿42万平方米。
“这些违章建筑拆除后,我们把缙云山的美景还给老百姓。”重庆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穆利文说。
↑游客在重庆缙云山游览(2020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如今的缙云山,青山如黛,绿水如镜,鸟语花香。漫步其间,心旷神怡。
缙云山的命运变迁,背后是重庆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担当。
重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82%,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100%,较2015年上升14.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3天,较2015年增加41天……
“环境权利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也是享受和实现其他人权的前提条件。”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说,重庆的担当,将保障长江中下游人民享受良好的环境权利。
绿色转型
↑3月6日拍摄的广阳岛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时代为重庆出的一道必答题。
广阳岛,长江上游第一大岛屿。初夏阳光下,竹林滴翠,白鹭纷飞。
这个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江心岛,曾被规划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量。山坡被削平,植被遭破坏,广阳岛成了满目疮痍的大工地。
重庆摒弃“大开发”的发展思维,下决心守护长江中心这一抹绿,将广阳岛定位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
2019年,全新的广阳岛片区总体规划正式出炉。2020年8月,广阳岛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如期完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3月2日拍摄的广阳岛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广阳岛也开始回馈保护它的人们。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人才、资金、技术加速聚集,科大讯飞等企业纷至沓来,其所在的重庆南岸区正因此崛起为智能产业高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庆,曾经的重工业基地,正走在这条新路上。
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紫光“芯云”产业城落地,京东方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加快建设,“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日益壮大……
在三峡库区重镇万州区,关闭一批重化工、电镀、造纸等污染产业,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50多亿元,绿色照明、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加速崛起……
↑重庆奉节《归来三峡》实景演出(2019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曾是全国产煤百强县的奉节县,关掉煤矿,深挖千年诗词文化积淀,打造文旅融合风景线,擦亮“中华诗城”名片……
人民共享
在缙云山的黛湖上,55岁的文亮正划着竹筏,打捞水中的树叶。“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现在生态好,工作很轻松。”他说。
以前,文亮在山上圈地养羊,给自然保护区造成污染。后来他响应号召,实施生态搬迁。政府不仅给他解决了住房问题,也给他提供了工作岗位。
“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同时推进。”重庆北碚区委组织部部长章榕说,对自愿进城落户的村民进行一次性补偿,自愿易地搬迁的村民则在保护区外围统一建房安置,并提供公益岗位,目前已帮助300多名搬迁村民就地就业安置。
↑市民在重庆缙云山运动休闲(2020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生态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也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地处重庆武隆区的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田应琼正在自家经营的“甲根农庄”忙着为游客准备晚餐。
“以前我住在自然保护区里一个叫倪家大院的地方。”田应琼说,她后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搬迁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在政府的培训和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下开办农家乐,如今年收入近20万元。
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十余年来,依托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成功将一个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人的贫困村,建设成为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一座旅游新城。
当地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农家乐、种植特色水果蔬菜,或到度假区内酒店、物业务工。统计数据显示,度假区建设每年带动当地及周边8000余人就业,农民累计增收4.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