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被江津人称之为“鬼肉”,在我国生长已有2000多年。长期以来,魔芋都以野外自然生长和农户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多以粗加工制作成魔芋豆腐食用和外用疗伤治病。近年来,随着其独有的天然高分子魔芋葡甘聚糖的广泛开发利用,而魔芋大规模种植还存在技术难点,其原料出现全国性短缺。2019年,江津区西湖镇关胜村以扶贫产业项目开启了魔芋规模化种植试点示范之路,2020年发展至骆崃山等地500余亩,2021年扩种到四面山、白沙等镇1000余亩。通过连续3年的试点试验结果表明,花魔芋、鄂魔芋品种适度在江津区南部山区规模化种植。
关胜村魔芋种植基地海拔650~760米。在环境温度方面,该村夏季最高气温为41℃(非地面温度),冬季最低气温为0℃,魔芋生长期(5—10月)约180天中,其中30℃以下为146天,35~40℃连续天数不超过10天,40℃以上连续天数不超过5天,平均温度不到20℃。在湿度方面,该村森林覆盖率为55%,环境湿度在60%~80%。在土壤酸碱度方面,经检测得知土壤pH值为6.2~7。
四合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魔芋种植基地位于该村海拔1320米处,在环境温度方面,该村历史最高气温为30.9℃(非地面温度),最低气温为-3℃,魔芋播生长期(5—10月)约180天中,其中15~25℃为252天,平均温度不到20℃。在湿度方面,森林覆盖率96%,雾雨天气占全年约280余天,基地环境湿度在80%~90%。在土壤酸碱度方面,经检测得知土壤pH值为6.8~7.1。
芳阴魔芋种植基地海拔300米,在环境温度方面,该村夏季最高气温为45℃(非地面温度),冬季最低温度为8℃,魔芋播生长期(4月至10月)约180天,其中30℃以下为128天,35~40℃连续天数达到26天,40℃以上连续天数达到12天,平均温度约29℃。在湿度方面,基地周边栽种有竹林与树林,魔芋生长期环境湿度在45%~65%。在土壤酸碱度方面,经检测得知土壤pH值为5~6.5。
块茎近球形,直径0.7~25厘米,顶部中央稍凹陷,内为白色,有的微红。叶柄长10~150厘米,基部粗0.3~0.7厘米,黄绿色,光滑,有绿褐疤斑块。叶片绿色,3裂;佛焰苞漏斗形。产量高,平均2040千克/亩。关胜村与四合村均有野生或农户散种花魔芋品种,个别农户亩产量高达5000千克,其葡甘聚糖(干基)含量达60%。关胜村与四合村基地种有本地花魔芋品种(约10亩,农户散种为主),引进种植贵州花魔芋一代种、二代种200亩(农户种植50亩,合作社与公司规模种植150亩)。
块茎近球形,直径0.7~10厘米,肉质洁白,顶部中央稍下陷,根状茎较好。叶柄长10~40厘米,基部粗0.3~2厘米,呈淡绿色,光滑,有微小白色或草绿色斑块;基部有膜质白色鳞片4~7片,披针形,佛焰苞。产量比花魔芋低,平均1497.64千克/亩,但品质好,经济价值高。关胜村、芳阴村基地分别种植白魔芋一代种50亩、2亩。
株型漏斗状,株高110厘米左右,开展度100厘米左右。叶柄底色为绿色,覆不规则草绿或墨绿斑,小叶数量较多、长椭圆形。花芽中等大小,苞边缘翻卷,附属器呈深紫色。球茎柱球状,中下部较光滑,肩部凹凸不平,表皮褐色,鳞片淡红色,芋肉色白。3龄单株商品芋重0.6千克左右,芋鞭20根左右,芋鞭重0.3千克左右。较抗软腐病、灰霉病,易感白绢病。鲜芋干物质含量17.9%,葡甘聚糖(干基)含量55.85%。关胜村、四合村、芳阴村基地分别种植了鄂魔芋1号、2号一代种200亩、160亩、20亩。
珠芽魔芋属大型魔芋,其茎秆粗壮,叶面积大,整张叶片伸张后表面直径可达1.5米左右,植株高度可达2米,并有多苗同体、多苗异体及花叶现象,一年生膨胀率约10倍。珠芽魔芋耐肥力,怕干旱,避大风;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生长期长达半年;球茎膨大期(7-9月),适合在海拔50~1000米的山地或者平地生长。关胜村、白芳阴村基地分别种植珠芽魔芋5亩、20亩。
魔芋属于半阴半阳植物,种植魔芋要紧扣其生长习性进行选地。本次试验示范结合花魔芋、白魔芋、鄂魔芋、珠芽魔芋具有“喜阴凉、怕强光,喜潮湿、怕水渍,喜钾怕氯,喜微酸、怕酸碱,喜钾肥、怕多氮,喜沙壤、怕黄泥”的共性特点,故将种植基地选择在关胜村南北缓坡的大茶园、天台湖树林中间的大田沟,四合村海拔1000米以上的半沙地,以及芳阴村自有林旁边。经检测,土壤pH值为5.2~7.1,平均湿度60%,温度30℃,基地50米以内有生产用水保障。在栽魔芋种前半个月用适量石灰消毒,栽种花魔芋的土壤pH值不能超过7.1,栽种白魔芋、鄂魔芋、珠芽魔芋的土壤pH值不能超过7.5。
关胜村种植江津花魔芋二代种10亩,贵州花魔芋二代种50亩,鄂魔芋一代种145亩,珠芽魔芋一代种5亩,白魔芋二代种30亩;四合村种植鄂魔芋一代种160亩;芳阴村种植鄂魔芋一代种20亩、珠芽魔芋一代种5亩、白魔芋一代种2亩。二代种单个质量为50~300克,每亩种植150~300千克;一代种单个质量为5~49克,每亩种植100~150千克。在栽种前用72%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800倍液对魔芋种消毒。
关胜、四合基地在播种的同时施用有机质含量不低于45%的有机肥和高硫酸钾复合肥,每亩施用有机肥150千克、复合肥100千克;贫困户分散种植,以施用农家肥为主。芳阴基地播魔芋种前20天施用熟牛粪与土壤混合作底肥,每亩1000千克;播种时每亩施用复合肥50千克。施用肥料与魔芋种完全隔开。
①间作种植模式。关胜基地约120亩选择魔芋间作糯玉米模式,土块起垄,沟深20~40厘米,垄厢宽70~100厘米,双株魔芋单株糯玉米间作,每亩栽种糯玉米约3000株,魔芋二代种约4000株。三个基地均在5月中旬开始播种魔芋,6月下旬按照1∶1、1∶2套种糯玉米,糯玉米9月采收,遮阴率达75%。
②遮阴种植模式。四合村基地开展林下种植试验。关胜、芳阴、四合村基地分别采用了遮阴网覆盖非间作模式,于7月上旬开始布网,遮阴网覆盖成活率、亩产量较上年糯玉米间作(关胜村)、露天种植分别高出29%、63%,病害减少分别达47%、93%,虫害较糯玉米间作、露天种植明显减少(集中防控效果好)。
③露天种植模式。关胜村大部分农户采用露天种植魔芋模式。有树林或竹林遮挡的与全露天的相比,有遮挡的地块较无遮阴地块的病害明显减少60%以上,魔芋成活率、单产量明显高出50%以上。
由于阴湿环境也是杂草喜欢的环境,故杂草生长较快,杂草(主要是禾木科、莎草科)不仅与魔芋争肥,还不利于魔芋通风,需要及时除草。关胜、四合基地在6月下旬(魔芋出苗20天后)至7月上旬集中开展了一次人工除草,后生长期未开展追肥;芳阴基地生长中未开展除草,也未开展追肥。在气温高于35℃持续3天后,采用人工喷洒水的方式,为其降温增湿补水。由于魔芋根系分布较浅,茎叶相对柔弱,基地魔芋封土以后尽量减少了追肥、中耕、除草、施药等农事操作,可有效防治魔芋植株的损伤,进而避免造成病菌侵染和传播。
魔芋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白绢病、叶枯病、黑腐病、病毒病、缺素性病症和日灼病;害虫主要为地上害虫甘薯天蛾、斜纹夜蛾、豆天蛾(猪儿虫),地下害虫蛴螬(金龟子)、蝼蛄、小地老虎等。在魔芋栽种完成5天后,开始对基地日常巡查管理。对是否有病株、是否有虫害、是否缺肥、是否缺水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对魔芋危害性最大的是软腐病、白绢病。基地防治软腐病,一方面采取拔根、铲土、生石灰消毒,另一方面用兽用链霉素1500倍液、硫酸链霉素每亩20支对水等喷施,或用中生菌素、阿尔达500倍喷施;防治白绢病,用木霉菌粉剂500~100倍液喷施。防治地上害虫,量少时用人工捕杀,量多时可用2.5%敌杀死20毫升对水45千克进行叶面喷施;防治地下害虫,用90%敌百虫35~45毫升对水45千克进行灌窝。
从试验品种来看,魔芋采收时间在倒苗后一个月左右,如遇倒苗后雨水不多,霜雪不大,天气比较暖和,则收挖时间还可适当延迟,以提高产量。采收时将好芋和伤芋分开摊放,及时销售或加工。从魔芋品种来看,魔芋倒苗时间直接受遮阴度的影响,与魔芋品种直接关联度不明显。从三个种植基地的试验情况来看,一代花魔芋种膨胀率平均达约10倍、鄂魔芋1号膨胀率平均达约15倍,珠芽魔芋膨胀率达7倍,白魔芋膨胀率平均达约6倍;二代花魔芋种膨胀率平均达约5.5倍、鄂魔芋1号膨胀率平均达约10倍,珠芽魔芋膨胀率达4倍,白魔芋膨胀率平均达约4.2倍。
海拔900米以上更适合栽种花魔芋,海拔500~900米更适合栽种鄂魔芋,海拔500米以下更适合栽种珠芽魔芋。如果森林覆盖率高,花魔芋也相对适合在海拔500~800米处栽种。
鄂魔芋抗软腐病最强、繁育种子能力也是最强,同比商品芋产出量相对较低;花魔芋膨胀系数最高、亩产量也是最高,抗病性相对较弱,不适应低海拔环境;白魔芋葡甘聚糖含量最高、市场单价也是最高,抗病性较弱;珠芽魔芋适应能力最强、规模化种植效益最高,种子混杂不好选,有的葡甘聚糖含量较低,有的甚至没有。
同品种魔芋使用遮阴网比套种糯玉米产量高,魔芋套种糯玉米比纯露天产量高。综合三年效益来看,同品种魔芋种植净收益最高的是遮阴网方式,年均亩产量750~800千克;次之是套种糯玉米方式,年均亩产量500~1000千克;再次之是纯露天方式,年均亩产量400~800千克。
不同遮阴度对魔芋病害有不同程度影响。糯玉米套种比全露天种植有效减少白绢病、软腐病30%以上,遮阴网覆盖比套种糯玉米有效减少白绢病、软腐病50%以上,遮阴网有效推迟魔芋倒苗35天以上。在增产增收方面成效对比明显。
通过综合以上魔芋多元化试验来看,花魔芋、鄂魔芋可以适度在江津山区发展,白魔芋要慎重。珠芽魔芋是否能规模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同时,魔芋切块栽种技术在关胜村农户种植试验中尚未成功,有待专家组开展专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