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着眼民生福祉 致力民生改善 重庆织密幸福保障网

发布日期:2021-06-24 09:41 来源:重庆日报

2019年4月23日,渝北区空港乐园公租房,“奋进新时代 共绘家国梦”——第七届重庆市“爱在公租房”社区邻里节活动举行。图为活动现场的公租房居民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2021年5月7日,大渡口区九宫庙商圈步行街,“‘职’在民企·‘就’有未来——2021年大渡口区民营企业招聘月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者正在填写身份信息。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2021年3月24日,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高店子社区失业人员免费技能培训现场,学员们认真观摩中式面点老师现场演示。通讯员 李攀 摄/视觉重庆

2019年9月18日,江北区江北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智能体检机上检查血压。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2020年11月17日,高新区康居西城公租房小区租户正在阳台浇灌绿植。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2021年1月11日,工作人员展示如何通过手机快速办理川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2020年11月7日,云阳县南溪镇新阳村,乡村医生在田间为老人量血压。 通讯员 刘洋 摄/视觉重庆

2020年6月18日,黔江区新华乡梨子村小学校学生在吃营养午餐前摆爱心姿势。杨敏 摄/视觉重庆

近年来,重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为导向,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如今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

建立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

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

前不久,重庆日报记者在大足区万古养护中心看到,老人们一边观看电视剧,一边吃晚饭。来自石马镇的失能特困人员王君芳由于吃饭吞咽困难,现场照料的护士长赵莉耐心地用汤匙一口一口慢慢喂。

万古养护中心是大足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之一,它集中照护失能特困人员,开展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为贫困家庭搭起“避雨棚”。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滚动实施的重点民生实事。

针对我市民生领域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依然存在着供给不充分、供给不精准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每年稳定保持并滚动实施好15件民生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截至目前,全市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29件,其中完成总目标任务13件(另有一件纳入部门日常工作,不再纳入民生实事管理),一批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得到解决。

2020年,全市15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四好农村路、贫困区县农村儿童营养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治理、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建立医改便民长效机制、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等7件民生实事完成总目标任务。

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让农村孩子吃上营养餐

“现在,全园大部分孩子都到幼儿园来吃早饭了,我们的收费依旧是每月100元的午餐费。”在黔江区石会欣欣幼儿园食堂张贴栏上,公布着从周一到周五的食谱:五彩肉丁、鸡汤、炒素菜……每天的菜品不重样,既营养又丰盛。

石会欣欣幼儿园是我市农村学前教育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一个点。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国家级贫困区县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每人每年补助800元。目前,该项计划已在全市覆盖幼儿园1887所,惠及幼儿18.8万人,每年市级投入资金约1.3亿元。

不仅是学前教育儿童,重庆还实施贫困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取“4+X”模式(国家补助4元,学生自己缴费1-3元不等),通过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午餐。截至2020年底,万州区等18个重点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学校2381所,受益学生791718名。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让数百所偏远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数十万名学生、幼儿不再“饿着肚子上学”,让孩子们在学校吃上了热菜热饭。监测数据表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区县的农村学生与2011年相比,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长迟缓率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营养不良检出率平均降低了5个百分点,身高平均增长2厘米。

就业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188家用人单位,4700余个就业岗位,3400余份简历,2900人次预约复试……今年4月,重庆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现场火爆。

“这次招聘会来的企业很多,岗位也全面,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重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小董说,不到40分钟她就投了3份简历。

近年来,重庆高校毕业生年均增加0.9万人左右,累计达到165万人,每年就业率超过93%。数据表明,2020年,我市建立“854(帮青年)工作法”,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93.6%,市外高校我市户籍毕业生回渝就业率60.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重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572.4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36:26:38优化为26:26:48,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的较低水平。

去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何保住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企业渡过难关?重庆从“减降缓补”、金融支持、财税纾困、用工保障等方面升级“政策包”,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以上;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7.7亿元,落实社保补贴21.3亿元,稳定岗位235.2万个,促进23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

医疗

“三通”改革试点让群众看病更方便了

6月8日一大早,荣昌区峰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患者前来看病。“别看是基层医院,医术可以哟!”社区居民陈邻德竖起大拇指说,这两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变化大,大家都到这儿来看病。

其实,陈邻德说的“变化”,正是重庆推行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试点的成效。“三通”即“医通、人通、财通”,通过“三通”医共体改革试点工作,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

在峰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全科医学部、妇幼健康部和中医特色专区。“这就打通了医共体内基层医通接口,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分别对口我们的全科医学部、中医馆、妇幼健康部,分工明确。”该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苏家毅说。

这项改革实施后,基层群众开药也更加方便了。在璧山区大兴镇中心卫生院,患慢性支气管炎的老程可以直接从药房拿到5盒孟鲁司特钠片。该卫生院成为璧山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后,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试点也同时开始,群众能在基层开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6种慢性病药品,满足慢病患者康复期回基层就近拿药的需求。

来自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建成4种模式医联体299个,“三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达25个区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1.6%。

事实上,“三通”只是市卫生健康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结束60多年“以药补医”历史;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52家,薪酬制度改革试点67家,医改便民措施连续3年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保供稳价,实施“两票制”,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使用工作。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优化,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76.7岁提高到78.1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5.3/10万下降到9.52/10万、婴儿死亡率由5.34‰下降到2.92‰,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住房

老旧小区改造美了小区解了民忧

这几日,家住垫江县桂阳街道地税八一大院的居民谭利权心情大好,在这里住了10多年,楼房终于加装了电梯,他再也不用为爬楼梯发愁了。

“我们这个小区是1998年修建的,属于典型的‘三无’小区,不仅楼道没人打扫,绿化带杂草丛生,小广告也无处不在。”谭利权说,小区改造后,不仅环境变好了,停车也更规范,一些搬出去的居民又搬了回来。

自2018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来,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82个、3974.2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3.65万户。全市老旧小区已完成加装电梯2129部,数万居民受益。

与此同时,公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一大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分配公租房约5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0.96万户,直接惠及约140万住房困难群众,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新市民约占60%。“十三五”时期,重庆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2787.56万平方米、24.78万户,惠及群众约87万人,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养老

推进3项重点民生实事温暖无数老人

去年年底,南岸区最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同辉养老·南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用。与其他养老院不同的是,该中心创新开展“嵌入式”养老。何为“嵌入式”?一是嵌入在老人集中的社区内,方便周边老人前来;二是嵌入到养老机构和医院中,与机构共用一套养老人力资源,既节约了管理成本,服务还更加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增设了美容美发、社区影院、茶艺、老年演播室等个性化特色服务区域。

近年来,重庆养老服务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和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等3项重点民生实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温暖老人无数。

目前,重庆已建成运营22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9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市级财政投入10.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2.4亿元,设施覆盖率从2019年初的38.9%提高到97.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助餐、助浴、助医是老人居家养老的“刚需”,按照适度保障、逐步推广的原则,2019年,市民政局在渝中、沙坪坝、九龙坡、渝北4个区县开展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试点,2020年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推广,其他区县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组织开展“三助”关爱行动。目前,已有12个区县开展城市社区“三助”行动,投入资金1000万余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助餐上门、助浴到户等居家养老服务。据初步统计,全市开展“三助”居家上门服务的站点达875个,开展社区助餐服务12.6万人次,助浴服务1.2万人次,助医服务30万人次;流动助浴车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服务300余次、7400余人次享受服务。

同时,聚焦特困供养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特困失能老年人这一环,市民政局于2019年明确在北碚、大足、奉节等7个区县试点建设农村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2020年向全市推开实现全覆盖。目前,7个试点区县已全部建成,全市已建成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47家,新增失能护理型床位4500余张,基本实现了特困失能人员“应护尽护”。

社会保障

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目前,重庆统筹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基本实现,截至今年5月底,重庆市城乡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396万人、583万人和745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稳定在95%以上。

在制度建设方面,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逐步建立。

从覆盖面上来看,重庆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初次登记工作。建立困难群体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机制,重庆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超龄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应发尽发两个100%。2020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养老保险待遇持续提升,调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惠及全市406万退休人员。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先后将老工伤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2020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5.9万余人。

同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动下,川渝两地社保部门签署优化川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流程合作协议,推动关系转移电子化,大幅缩短经办时限;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实现“就近认”;川渝两地劳动能力鉴定市区两级实现委托异地鉴定机制;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实现互认,工伤职工就近就医。

(记者 杨铌紫)

(稿件原载于2021年06月24日《重庆日报》)